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警方
感谢祖国70年给我带来殷实富足的生活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4日 19:15 浏览:[] 作者:杨汉申 来源: 龙陵警方 打印

我是一名普通基层民警,无法统计出祖国70年来的变化,我只能用我58年的人生阅历讴歌祖国的繁荣昌盛。

01

汽车:说不清道不完的车辆种类

年轻时,我知道的车型不多,算起来只有三种:黄河牌、解放牌、昆明牌。改革开放后,在路上行驶的车辆不但多,而且车种、品牌目不暇接,标致、尼桑、客车、牵引车、越野车,数不胜数的车辆品牌将绵延不断的公路装扮得格外妖娆。

60年代初期,我出生在滇西施甸县山区农村,那时农村没有车,就连领导下乡都是“两条腿走路”。记得《南征北战》有句台词:“我们的两条腿一定要跑过敌人的四个轮子。”在记忆中,每次为能赶街看热闹,我就用这句台词与母亲“死缠烂打”,央求母亲带我上街,也许是年幼的原因,刚“跑”了一程,我就在母亲的手臂上“睡着”了,母亲这时只能用篮筐挑我上街。印象中,母亲肩上的篮筐那时就是我上街乘坐的“车辆”。

70年代中期,父亲买得一辆二手金鸡自行车,爱车胜过性命的他,每天都要小心翼翼擦拭这辆自行车,如果我要偷骑这辆车,就得等父亲上班。偷骑过后,每次还要擦拭一遍。时间长了,仍然未能逃过父亲的眼睛,每次父亲回家,我都得接受严格“讯问”,重则挨打,轻则受骂。每次受罚,我就发誓,“长大一定要有一辆能够自己指派的车。”

为了享受驾车带来的快感,我后来用竹轮组装了一辆竹轮车,竹轮车构造简单,只能下坡行驶,而且还不能带来快乐,很快就被我淘汰了。再后来,我又用生产队的两辆手推车拼组成“山地越野手推车”,这种车有刹车、有方向,但安全系数低,每次开车,要么被家长罚跪,要么被老师“站黑板”。有一次,我驾驶“山地手推车”外出,不慎“翻车肇事”,事后居然被车主“扇了几个嘴巴”。那种滋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毫无“尊严”可讲。

80年代,生活慢慢发生了变化,各种车辆开始进入家庭,我买了一辆嘉陵摩托供自己用。记得初次骑摩托回家,我一直按着喇叭回到家门口,清脆的喇叭声不时引来村民的围观,从大家的赞许声中,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

后来,我参了军、提了干、有了媳妇。家庭生活逐渐殷实富足,在随后30多年的时间里,我先后购买了4辆各种类型车辆。再后来,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儿媳也有了各自心仪的爱车,就连孙子的玩具也都是遥控“越野车”。

如今,每当我经过车行商铺时,那些品种繁多的车型总让我眼花缭乱,我说不清道不明这些车辆的种类车型。每当此时,有个声音好像对我说,“增加的这些不止是车辆种类,还有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啊!”

02

出行:畅游山城的母亲体验了一回“腾云驾雾”带给她的快感

今年4月,重庆就学的侄子邀请85岁的母亲到山城观光旅游,因担心母亲长途劳累,我一直持反对态度。最后在妹妹信誓旦旦的保证下,我才勉强同意了母亲的请求。让我想不到是,从山城归来的母亲居然兴奋地告诉我,这次山城之游着实让她当了一回孙悟空,她告诉我,他体验了一回“腾云驾雾”带给她的快感。在妹妹重重叠叠的叙述声中我知道了母亲高空“腾云驾雾”的故事。

妹妹告诉我,她们这次山城之游选择飞机出行,母亲上了飞机后,机上的“现代设备”,“漂亮的空姐”和“听不懂的外国话”让母亲旅途一直兴奋不已,“飞机的翅膀在哪儿?”“安全通道是干什么用的?”“空姐送的饮料是否花钱?”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母亲就深有感触地说,“国家的政策扎实好,她这个农村老太太也能坐飞机出门了。”她说“争取多活几年,多看看国家的强大。”

妹妹告诉我,最有趣的还是母亲坐飞机给她带来的喜悦。当飞机高空万里时,由于没有云层碰撞,飞机平稳飞行,这让母亲感到飞机“停止不飞了。”当云彩与飞机擦机而过时,母亲又说,她好像和孙悟空一样在“腾云驾雾”。

在重庆参观渣滓洞、白公馆时,需要乘坐空中缆车,每当这时,侄子就抱着母亲让她在空中随意“腾云驾雾”游览名山大川。

母亲说,在重庆那几天,站地铁、卧轮船、坐缆车的感觉真好。她说,国家富了,老百姓跟着沾光了。母亲是一位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说,如果身体允许,她还想到北京瞻仰伟人遗容,参观祖国的心脏。

母亲的重庆之游只是当今中国百姓出门远行的一个缩影。无论“腾云驾雾”,还是“大海航行”,无论“高铁进洞”,还是“地铁穿梭”,百姓出行都在方寸之间。难怪有人说,出行条件的改善,地球就“越来越小”了。

03

饮食:让许多生活俗语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快接近花甲,不知是物流人流的加快,还是文化生活的繁荣,我发现,现在许多生活俗语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打拼伙吗(拼钱吃饭)?”“过年咯舂粑粑?”“填饱肚子再说。”60、70年代,物质生活匮乏,人们用“吃”打招呼。记得很小的时候,一把面条就是我们全家一周的食粮,吃饭只有洋瓜和芭蕉根,有的人家还把树皮当饭吃。面条只是佐料而已。由于饥饿,那时的人们面黄寡瘦的多。夜晚来临时,奶奶教我一个抗饿秘诀:“早睡抗饿。”奶奶说,“睡着后,就会忘记饥饿。”也许是抗饿,也许那年头缺电,反正那年头全家睡得特别早。

最开心的时候是过年杀猪,一到年边,我们都吵着杀猪,由于无粮喂猪,那时候的猪特别廋,杀了后还要上缴国家一半,好多人家都杀不起猪,偶尔遇到一年杀猪,我和弟妹就使劲吃,吃到拉肚也要使劲咽。吃过杀猪饭,还把猪尿泡吹大带到学校当玩具玩,实则是炫耀“我家有肉吃了。”为了节约猪肉,奶奶将猪骨头剁碎,或炖“圆子”,或腌“骨头渣”。骨头太硬,吃不下去,我们将骨头吐到了地下,奶奶见状就骂我们是“败家子”,说骨头也是钱,咽不下去,用牙齿慢慢嚼,嚼到一定程度就下肚了。为了“嚼骨头”,我不知道被奶奶“教训”了多少回。

随着国家的强大,现在市场上的肉类琳琅满目,百姓生活蒸蒸日上,“骨头”当肉吃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从想“吃饱”,到想“吃好”,再到想“吃精”,那些“打拼伙”、“舂粑粑”、“填肚子”等生活俗语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代之而起的是“聚一聚”、“喝一杯”、“尝一尝”,朋友一起吃饭叫“应酬”,广场舞称作“健身”,饭后走路美名“散步”。月月“舂粑粑”,天天“穿新衣”。

我道不完祖国70年的变化,我只能将我遇到的生活片段展现给大家。我感恩伟大的党,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我和我的家人可能还在为“填肚子”发愁,可能还在为“竹轮车”安全系数担忧,年迈的母亲更不可能“腾云驾雾”畅游山城。祝福我们的党带领人民不断“走向新时代!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