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巩固国家卫生县城
抓住眼睛“求救”的信号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 14:53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抓住眼睛“求救”的信号

家长有时发现孩子看东西时总爱 “眯着眼”,心里顿时揪紧:难道孩子要近视了?

其实,近视并非突然降临,在视力明显下降前,眼睛早已悄悄发出 “求救信号”。抓住这些信号,就是守护视力的关键时机!

快来对照一下近视的6大前期信号,看看娃有没有前兆?

警惕这些近视防控误区

误区一

孩子上学后才需要查视力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学后用眼时间多了,才需要查视力。这可大错特错了!

其实,孩子从3岁开始,就能配合家长查视力了。就像给小树苗定期“体检”一样,每三个月到半年查一次视力,能及时发现视力的“小苗头”。

3周岁就应该开始进行定期的视力筛查。这不仅能早早揪出眼疾、屈光异常(比如近视、散光、高度远视、斜弱视这些“视力小怪兽”),还能提前拉响警报,把近视的“小火苗”扑灭。

误区二

孩子还小,度数不高就是假性近视

听到孩子近视,别急着安慰自己“孩子还小,度数不高,肯定是假性近视,能治”。这可不一定!

假性近视就像是眼睛的“小脾气”,是因为近距离用眼过度,眼睛的睫状肌调节紧张,暂时看不清远处。就像弹簧被压得太紧,暂时弹不回去。但只要休息一下,或者滴点睫状肌麻痹剂,视力就能恢复。

可在医院散瞳验光后,要是查出了近视度数,那可就是真近视了。就像弹簧真的变形了,再也弹不回原来的样子。

误区三

眼镜看远戴,看近不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看远处戴眼镜,看近处就不戴,这样眼睛能“歇歇”。可实际上,不管是正常眼睛还是戴了合适眼镜的近视眼,看近处时眼睛都要调节。

近视眼不戴眼镜看近处,虽然能偷懒不用调节,但时间长了,眼睛的调节功能就会“生锈”,连带着内聚功能也会受影响。所以,除非医生特别交代,不然近视孩子看远看近都得戴眼镜。

误区四

越戴眼镜,近视加深越快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戴眼镜会让近视加深得更快。其实,这完全是误会!

真性近视就像长高的个子,不可逆。大部分近视是因为眼轴增长,就像眼球的“身高”变长了。孩子在发育期,眼轴会随着身体发育持续增长,近视度数自然也会加深。所以,一定要给孩子配合适度数的眼镜矫正视力,眼轴长了、近视度数增加了,就及时换眼镜。

误区五

视觉训练可以包治近视

有些视觉训练机构吹得天花乱坠,说能彻底治愈近视。家长们一听,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可事实是,眼轴增长不可逆,近视也无法治愈。

这些机构其实是通过训练孩子识别图像的能力,制造出视力恢复正常的假象。就像在视力的“成绩单”上作弊,实际上,已经增长的眼轴、近视的度数和变薄的眼底视网膜都无法逆转。

误区六

没时间户外,全靠“OK镜和药物”

国内外研究证实,近视防控有“三板斧”:光学手段,包括角膜塑形镜(OK镜、功能框架镜等);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每天2小时的户外光照。

可问题是,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户外时间少得可怜,很多家长就把希望全寄托在OK镜和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上。

可这两样也不是“万能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得先检查角膜形态、眼表状态、调节功能,医生说了能用才能用。

防止视力滑坡,可以这样做

每天出门 “给眼睛晒太阳”。选择合适的时段,可安排在早晨或傍晚阳光不太强烈时进行户外活动(避开10:00-15:00的暴晒时段)。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能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即使在家,也可多开窗通风,让孩子望向窗外的树木、建筑。

保证充足睡眠让眼睛 “好好休息”。睡眠不足眼部无法得到充分休息,眼压持续升高,影响眼睛血液循环,加剧眼睛疲劳、干涩,增加了近视发生风险。

睡眠不足引起的昼夜节律失调也可能会导致近视。

睡眠不足的学生可能伴随夜间过度用眼行为,增加视力受损风险;还会增加其出现肥胖、焦虑抑郁情绪、免疫低下等风险。

中小学生要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0小时,

初中生每天不少于9小时,

高中生每天不少于8小时。

科学配戴眼镜

为近视进展按下 “减速键”

如果孩子确诊近视,需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矫正(如佩戴框架镜、角膜塑形镜),避免因拖延导致度数快速加深。

高度近视带来的是眼球结构的永久改变,会增加成年后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青光眼等致盲风险。

18岁之前把近视度数控制在600度以内,可以降低74%的白内障风险,67%的青光眼风险,99%的黄斑病变风险,98%的视网膜脱离风险。

眼镜是矫正视力的 “工具” 而非 “负担”,正确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可以矫正视力,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减少因视物模糊导致的调节痉挛,从而缓解视疲劳,有助于延缓近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