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黎贡山的苍翠臂弯中,龙川江如一条银链蜿蜒而过,滋养着两岸的沃土。龙江乡——这座被群山环抱的滇西小镇,曾是地图上不起眼的角落,如今却以万亩梯田的金色波浪、万亩茶园的翠色云海、稻花鱼的跃动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然而,这片土地的蝶变并非偶然,而是一代代龙江人用信心为火种、以实干为犁铧,在贫瘠中开垦希望,在坚守中书写传奇的壮丽史诗。


信心,源于对土地的深情坚守
龙江的过去,是传统农业乡镇的缩影。耕地零散、产业单一,“靠天吃饭”的困境让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村庄日渐“空心化”。但龙江人骨子里流淌着对土地的眷恋。在龙江人心中,土地是根,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基础。

龙江乡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践行着对土地的深情守护。从“红细软”到“常兴谷”,农人用数十年时光在龙川江畔书写育种传奇。农科人员与村民接力穗选,在海拔1100—1400米的生态线中繁育出适应本土气候的黄金品种,既承袭了地方志记载的古稻基因,又通过提纯复壮技术攻克抗病增产难题。两个特色品种均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红细软”在8000亩梯田绽放红玉光泽,“常兴谷”以2000亩抗病丰产彰显科技力量,它们以500公斤/亩的稳定产出滋养着三万余农户,更以红润透亮的米粒、冷而不硬的独特食质、富含微量元素的健康属性,让深山稻香蝶变为“云南十大名米”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从自留15穗的坚守到中央财政扶持的现代农技,龙江人用一粒米诠释着生态农业的永恒追求。
信心,点燃创新突破的火种
传统农业的突围,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龙江探索推广的“稻鱼共生”模式,正是信心与智慧碰撞的火花。
“一田多用用?鱼不会把秧苗啃光吗?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咋办?”这是村民听说推广在稻田养殖稻花鱼时的疑问。为了打消顾虑,乡里组织技术培训,承诺“亏了兜底”,并积极与水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通过制定育苗插秧、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全过程标准,对稻花鱼苗投放时间数量、鱼沟尺寸、日常检验监测等作出规定,促进鱼粮共赢、富农增收。“鱼吃虫除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遮阴避害,这模式好啊!”村民李大姐笑开了怀。
成功案例点燃了全乡的热情。近年来,龙江深度挖掘“稻鱼共生”绿色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稻鱼+烤烟”“稻鱼+蔬菜”“稻鱼+油菜”等产业融合,走出轮番种养、“一年三熟”、绿色高效、“一田多收”四季优产的生态循环之路,在坚决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的同时兼顾群众增收的利益最大化。每亩稻田平均产稻谷600公斤,产稻花鱼50公斤,产烤烟162公斤,产稻草670公斤,亩均可实现综合产值11980元,扣除生产成本后亩均可实现纯收入9680元,比传统稻田增收5900元,让“百斤鱼千斤稻万元收入”成为龙江的生动实践。村民笑称:“以前种地靠力气,现在种地靠科技,增收靠脑子!”
信心,凝聚共富路上的合力
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龙江乡深谙“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拧成一股绳。
弄岗村的蜕变便是典型。这个昔日冷清的村落,如今是网红景点“稻田公园”的所在地,也是乡村振兴示范点。2021年,村党支部发起“我在龙江有点田”稻田认领活动,城市家庭认购稻田,村民代管。活动一经推出便引爆市场。2023年田块共认出40.59亩;2024年,龙江乡稻田公园稻田认领面积达80.58亩。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大批的游客涌入,带动了民宿、餐饮、手工艺品、农特产品销售,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

村民白大姐的经历是这场变革的缩影。她曾在家务农,收入仅够家庭日常开销。如今,她在自家小院经营农家乐,旺季时一天要接待游客50桌。“以前觉得家乡没出路,现在才知道,信心就是最大的本钱!”说这话时,她正忙着给客人端上一盘稻花鱼,香气弥漫整个院子。
信心,绘就农文旅融合的新图景
龙江乡的产业不止于农业。还要将“鱼米之乡”的招牌,锻造成农文旅融合的金字名片。
每年国庆的“稻花鱼节”,是龙江最热闹的时候。清晨,游客挽起裤腿跳进稻田,在泥水中追逐肥美的稻花鱼;中午,农家乐里“全鱼宴”飘香,牯子鱼、酸辣鱼、清汤鱼让食客赞不绝口;傍晚,篝火旁傣族花棍舞翩跹,游客和当地村民围着篝火打跳正欢。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及“稻花鱼节”期间,共接待游客37.06万人次,带动旅游花费6520余万元。“中国农民丰收节”“稻花鱼节”假日经济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两档重磅节目报道,352条宣传信息精彩亮相主流媒体,全面提升龙江对外知名度。
文化赋能让产业更有厚度。在稻田公园旁,一座以稻米为主题的粮食博物馆拔地而起。15个展区从“一粒种子的旅程”讲到“农耕文明的智慧”,游客可以在沉浸式体验农事活动的同时,深入了解龙江的鱼米文化。文旅融合的触角不断延伸。万亩茶园中,1618米的步道蜿蜒如龙,“雲边嘉木”民宿隐藏于茶山云海间;蚌别温泉旁,中医馆正在探索“温泉+中医”康养新模式,打造康养旅居新业态;熊出没森林公园、高黎贡山徒步路线,给亲子家庭提供接触大自然和户外探险的绝佳目的地。
信心如光,照见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从“传统耕作”到“三产融合”,龙江乡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信心不仅是精神支柱,更是行动的催化剂。它让老农在田埂上看到希望,让游子在故乡找到舞台,让古老的农耕文明焕发现代生机。
未来,龙江人将继续以信心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滇西大地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诗篇。正如粮食博物馆墙上的那句话:“每一粒种子都怀着参天的梦想,每一份信心都能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