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乡村振兴
文人书记的新寨振兴路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10:16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2022年5月的龙江乡,雨水刚过,田埂上还带着湿泥的气息。52岁的张建芬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新寨村的村口,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岗和散落的村寨,深吸了一口气。彼时,她是龙陵县文联作协主席,手握的是写尽山河的笔。而从这天起,她多了一个身份——新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肩上扛的是1557名村民的期盼。

三年时光,她把书桌搬到了田间地头,将笔墨化作了实干的力量。从党建引领筑牢根基,到产业铺就致富路;从心系百姓冷暖,到用文字讲好乡村故事,张建芬在新寨村的土地上,写下了比任何作品都动人的篇章。

党建为钥打开产业振兴门。初到新寨村,张建芬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驻村工作队的会议室变成“学习课堂”。“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队伍强了,才能扛事。”她带着队员们学政策、钻业务,墙上贴满了惠农政策要点,桌上堆着翻卷了角的《农村工作手册》。每日签到、每周例会、每月学习、每季度总结,一套严格的制度让这支队伍迅速“脱胎换骨”。

但她深知,驻村工作队不能单打独斗。“村‘两委'是村里的主心骨,我们要做的是搭台子、补短板。”遇到大事,她拉着村支书沈家相蹲在田埂上商量;碰到难题,她组织村组干部围坐火塘边讨论。在村庄环境整治中,她拿起扫帚带头清扫村口巷道,鞋子沾满泥污也不在意。村民们看着这位“文人书记”干真活,也纷纷拿起工具加入。三年来,60余次垃圾清运、河道清理,让新寨村的巷道亮了、河水清了,更让“一起干”的念头钻进了村民心里。

党建的根基,要扎在为民办事的土壤里。张建芬带着队员们逐户走访,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王家的地挨着滑坡点”“李家想种石斛但缺技术”“村里的路该修了”。她把这些诉求变成党建工作的“任务清单”,带着党员们一件件啃。

2023年7月的一个雨夜,张建芬在村委会整理党建资料,窗外的雷声让她想起了尖山坡的几户人家。那里地势陡峭,雨季常有落石,村民夜里总睡不安稳。“党员就得守着群众的安危。”她连夜召集党员开会,第二天一早就冒雨爬山勘察,随后一次次跑县交通局、自然资源局。三个月后,尖山坡生命安保工程开工,当防护栏立起来的那天,村民李大爷拉着她的手说:“张书记,这下我们能睡踏实觉了!”

党建的活力,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发展上。新寨村是传统农业村,村民守着好山好水,收入却始终徘徊不前。张建芬和村“两委”班子围着地图琢磨:“我们有林地,适合种石斛;有稻田,能搞食用菌;蚌别还有温泉,能做康养。”

可发展产业,钱从哪来?技术谁来教?张建芬和村“两委”积极与县直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带着党员们“跑项目”:找移民局争取资金,建冷库解决保鲜难题;对接农业部门,引进菌包厂;联系沪滇协作工作组,拿到5万元帮扶资金。两年多时间,7个项目落地新寨村,2000余万元资金像活水一样流进田间地头。

党员要带头闯路。62名村“两委”成员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响应号召,成立了龙陵县蚌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张建芬帮着跑手续、找销路,2024年,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冲到38万元,比原定目标翻了近一倍。党员王华先是村里的石斛种植能手,在她的鼓励下,带动20多户村民跟着种,“张书记请专家来培训,还帮我们联系收购商,现在我家石斛一年能赚8万多!”

2025年春天,新寨村的田埂上多了些“新面孔”——赤松茸菌棒整齐地排着队。可起初,村民们犯嘀咕:“这东西能长好?卖不出去咋办?”张建芬没多说,带着党员们先试种50亩,又请来龙陵县三信菌业公司,签了“保底回收”协议。“大家看,公司包技术、包收购,咱们只管种好!”

赤松茸丰收时,张建芬又拿起了“新武器”。她和村委委员王文丽架起手机,在田埂上开起了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新寨村的赤松茸,新鲜采摘,口感脆嫩......”镜头里,她挽着袖子,笑着介绍产品,身后是忙着采收的村民。第一次直播就卖了200多公斤,村民们看着手机里跳动的订单,笑得合不拢嘴:“张书记不光会写文章,还会当‘主播'呢!”

情系桑梓甘做群众“贴心人”。“驻村不是来‘当官'的,是来当‘家人'的。“这是张建芬常挂在嘴边的话。驻村第一周,她走进打榜组付志华家,昏暗的屋子里,付志华的妻子比划着双手(她是聋哑人),孩子怯生生地躲在门后。张建芬的心揪了一下,第二天一早就从家里搬来两大包衣服,都是她和丈夫穿过的八成新衣物,还特意给孩子买了双新球鞋。“穿上试试,合不合脚?”她蹲下身帮孩子系鞋带,孩子愣了愣,小声说了句:“谢谢阿姨。”

张大泽是村里的重度残疾人,独居在破旧的土坯房里。第一次去走访,张建芬看到他蜷缩在墙角,屋里弥漫着异味。她没嫌脏,坐在小板凳上陪他聊天,听他含糊不清地讲生活的难处。离开时,她在镇上买了些饼干、牛奶,悄悄放在桌上。“您想不想去敬老院?那里有人照顾。”她记在心上,跑了三趟县残联,又协调村委会和张大泽的家人,终于在2025年5月把他送进了敬老院。临走前,她怕张大泽不适应,特意买了部手机给张大泽:“有事就给我打电话,我会常来看您。”

村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李建祖和李恩国弟兄俩分家后没分户,低保金一直打在哥哥卡上,弟弟急得直跺脚。张建芬听说后,开着自己的车拉着弟兄俩去乡政府,找民政专干说明情况,又跑到县城信用社办分户手续。忙活了一整天,看着弟弟的银行卡里收到低保金,弟兄俩拉着她要留饭,她摆摆手:“能解决就好,快回家吧。”

2024年春节前,新寨村的文化广场格外热闹。张建芬请来了县美术书法协会的书画家,摆开桌子写春联。“张书记,给我写副‘家和万事兴'!”“我要个大‘福'字!“村民们排着队,脸上笑开了花。那天,300多副春联、200多个“福”字送到了村民手里,800多人沾了喜气。“不光有春联,还有健康呢!”张建芬又联系县老年科协的老专家,到蚌别组开展义诊,量血压、查身体、讲养生,1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医疗服务。

去年夏天,村民李成信在山上干活被蛇咬伤,疼得直打滚。家人慌了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张建芬打电话。“别慌!先捆住伤口,我马上联系车!”她一边在电话里指导急救,一边联系乡卫生院准备血清。等李成信脱离危险,她才发现自己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要是晚一步,真不敢想......”李成信的妻子拉着她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

村里的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她协调村委会腾出两间房,办起“四点半课堂”,请村里的退休教师来辅导;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她跑教育局申请助学金;甚至哪家夫妻拌嘴,都会找她来评评理。“张书记就像咱村的‘大家长',有她在,心里踏实。”这是村民们最朴实的评价。

以笔为媒讲好新寨“振兴故事”。“新寨村的故事,比任何小说都精彩。”作为文联作协主席,张建芬没丢下笔。白天,她在田间地头奔波;晚上,就在村委会的灯下写稿,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里面记满了村民的笑声、山村的变化。

她写《新寨村:小木耳铺就致富路》,记录村民们从“不敢种”到“抢着种”的转变;她写组诗《火塘边》,把村民围坐火塘话家常的场景搬进诗里:“火塘里的火星跳着/像阿婆没讲完的故事/烟筒里的云雾绕着/是新寨未说尽的盼头”。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新寨村,她成了村里的“宣传员”。多次邀请《保山日报》和龙陵县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带着他们钻石斛基地、访菌包厂、看温泉项目。“你们看,这赤松茸刚采下来,带着泥土香;这石斛花泡水喝,能清热......”她像介绍自家宝贝一样,把新寨村的好东西一一展示。

2023年,新寨村被评为“云南森林乡村”;2024年,又成了市级“万企兴万村”典型示范村,总支书记沈家相被评为云南省致富带头人。看着村里的荣誉越来越多,张建芬比谁都高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驻村三年,张建芬鬓角的白发多了些,皮肤晒得黝黑,但眼里的光更亮了。按规定,她53岁就可以结束驻村,可村民们拉着她的手说:“张书记,再留两年吧!”她望着村里新建的精米厂、热火朝天的赤松茸基地,还有村民们期盼的眼神,笑着点了头:“只要大家需要,我就留下。”

如今的新寨村,路宽了、灯亮了,石斛藤蔓爬上了树干,赤松茸撑起了“致富伞”,村民的钱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张建芬依然每天穿梭在村寨里,有时在田间查看作物长势,有时在村委会研究项目,有时拿起笔记录村里的新变化。

“我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想对得起村民的信任。”夕阳下,她站在新寨村的文化广场上,望着墙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标语,身后是袅袅升起的炊烟和孩子们的笑声。这支握过笔的手,如今沾满了泥土的芬芳;这位“文人书记”,用实干在新寨村的大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