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富宝新村:易地搬迁生活美,边境村寨共和谐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20日 09:29 浏览:[] 作者:段波德 杨蓉蓉 来源: 打印

鱼塘垭口社区地处木城乡西部,34.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养育了汉族、彝族、傈僳族等3个民族442户1878人,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65名党员。自2016年以来,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鱼塘垭口集中安置点为富宝山6个小组,占地209亩,共搬迁87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60人,搬迁点因户施策发展富民产业,积极进行社会治理,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切实让贫困群众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边民安全”,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建引领,打造民富边美的边境村寨。近年来,搬迁点立足边疆优势,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主线,探索“党建+”模式,不断夯实边疆党建基础。通过结合 “兴边富民”抵边新村建设、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等工作,以抓党建促产业发展和项目推动为抓手,在巩固好烤烟、香料烟、甘蔗、核桃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培育好肉牛、咖啡、坚果、青花椒等新兴产业。利用富宝新村农贸市场摊位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着力打造“一村一党建品牌、一村一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党建与产业互促共赢的发展路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的边境村寨。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为契机,按照“支部总抓、党群共管、分级治理、奖惩结合”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有序组织党员、青年志愿者、辖区群众对马路沿线的沟、渠及辖区村内道路街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杂物、生活垃圾、卫生死角等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实现“脏乱差”到“高颜值”的蜕变,消除视觉贫困。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形成“支部动员干、党员带着干、干部领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村规民约,打造乡风文明的边境村寨。以“万名干部振兴乡村”为载体,发挥驻村工作队、国门宣讲团的作用,同群众讲政策、传思想、传法律法规、传文明风尚、传优秀文化、谈乡村变化;将婚丧嫁娶、村风民俗、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社会治安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将带头遵守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等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纳入积分管理,积极开展好“清洁家庭”“文明村寨”“道德模范”等各类评选活动,选树一批身边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群众“比、学、赶、超”,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文明新风尚。

基层治理,打造边民安全的边境村寨。实施“红旗飘飘工程”,持续开展“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守国门”活动,进一步增强边境群众国家、国门、国土、国民、国防意识;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机制,充分调动乡村干部、辅警、界务员、护林员、治保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力量,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做好疫情防控、矛盾纠纷化解、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对19.71边境线开展常态化巡逻执勤;以3户5户家庭为单元建立“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边民”的网格化的联防联控小组群防群控体系,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等群众自治组织,切实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现在的富宝新村,始终呈现出一幅群众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齐心协力、联手共建美丽家园的动人画面,掀起了“户户参与,人人出力”搞建设的高涨热潮,全力奋战在家园建设的第一线上,环境“脏乱差”、群众“懒散拖”的现象一去不复返,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大转变,以拓展农村文化功能为跳板,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凝心铸魂,营造了良好的文明氛围,一幅“天蓝、地净、水清、人和”的画面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