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木城:三措并举化纠纷,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30日 09:42 浏览:[] 作者:杨蓉蓉 黎茂龙 来源: 打印

为扎实做好民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激化和转化,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木城三举措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实现木城民族团结“一家亲”。

宣传教育首当先木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龙陵县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3公里,与缅甸果敢隔江相望,有国境线19.71公里,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少数民族1174户4001人,占总人口的42.3%,渉缅婚姻家庭有345户358人,由于民族风俗、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对辖区少数民族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充分利用民族聚居地区宣传栏、广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并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经常性的“法律进乡村”“法律进农家”活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知法、学法、守法、用法,让人民调解走进群众生活,成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首选方式依法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切实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机制责任作保障。建立严格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健全乡、村民族矛盾排查调处网络,在“热点”、“难点”、“重点”村(社区)设信息员和调解矛盾纠纷员,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求乡村干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明确调处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一步增强疏导化解矛盾纠纷的针对性、具体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切实抓好少数民族村的人民调解工作,明确每起矛盾纠纷调解处理的责任部门和化解时间,对重大矛盾纠纷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摸底排查优化解。对重点村、重点户、重点人群强化宣传教育,形成乡、村、组三级立体化网络共抓人民调解工作,覆盖全乡3个村、2个社区,51个村民小组组织开展涉及少数民族矛盾纠纷调研、排查工作,深入农户家中,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事端及时梳理、深入排查,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对排查掌握的隐患,逐个进行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力求“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发生纠纷时,充分发挥“双语调解”大效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解,增强百姓亲切感,保障木城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建立台账,按时销号,对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做到有申请、有调查,有笔录、有协议、有回访,做到一案一档。今年以来,共调处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3起,调处率、调解成功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