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木城乡“三步走” 促扶贫小额信贷显成效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24日 15:52 浏览:[] 作者:李位 来源: 打印

近年来,木城乡党委政府与农村商业银行针对扶贫小额信贷贷出难、增效难、偿还难等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打造了从贷款到还款“保姆式”主动全程服务模式,做到贷款“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推动了我乡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可持续发展。自2014年以来,全乡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400余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700户2500余人。

一步走:主动“找”,确保贷得出

针对扶贫小额信贷个人信用度要求高、贷款人数不多、金额不高等难题,主动向上找政策、向下找对象,抓好扶贫小额贷款的第一个环节,做到贷款“贷得出”,确保有本事者能干事,有创业想法的有支撑。主动“找政策”。坚持把上级相关政策与我乡实际有效衔接,对村委会推荐的、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切实提高贷款人数与金额在年度贷款总人数与总金额的比重,同时建立健全起风险防控机制。主动“找对象”。坚持从源头抓起,依托各类评比活动开展,在对建档立卡户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诚信守法状况及产业选择等情况进行详细掌握的基础上,发掘一批有潜力、信誉好、有产业的建档立卡户进行重点扶持。如我乡木城社区等养三组建档立卡户赵学忠户、郑尚润户、陈信苍户等种植养殖大户,在充分了解到其产业规模和农户的信用度等情况后,党委政府与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协商扶持政策,在贷款金额和发放上给予优先,充分给予其发展产业的大力支持。

二步走:主动“育”,确保用得好

针对扶贫小额贷款增效幅度难度大、农户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难题,切实按照全乡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根据农户自身发展实际,主动培育扶持一批重点产业,培养一批产业带头人,抓好贷款的中间环节,确保用款有产业,贷款有增效。主动“育项目”。围绕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户发展甘蔗、烤烟、咖啡、坚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及时为农户提供政策咨询和产业信息服务,有效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竞争水平。主动“育人才”。积极整合各类农村教育资源和培训阵地,加强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将产业发展培训纳入全乡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等农业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加强对发展产业理念和创业技能培训,促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政策、认识市场、掌握信息,切实提高发展能力。近年来,我们共开办各类产业培训班30余场次,发放学习资料7000余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8400余人次。

三步走:主动“督”,确保还得上

针对扶贫小额信贷偿还不主动、不及时、不足额等难题,我们坚持主动监督、主动教育,抓好扶贫小额贷款的最后一环节,确保贷款“还得上”。主动加强监督。将小额信贷与全乡信用体系建设充分结合,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与失信惩罚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引导贷款农户签订到期按时还款责任承诺书,保证将所贷资金用于创业项目并定期偿还;建立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定期记录贷款运用状况,确保贷款真正用于产业发展;对产业经营不善、中止产业或将贷款挪作他用的,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采取有力措施,中止协议,收回贷款,督促形成诚信贷款、诚信用款、诚信还款的良好贷款氛围。主动加大诚信教育。切实把诚信教育作为贷款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贷款农户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切实增强贷款人员及其家庭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澄清部分群众对政策全额贴息与无息没有区别的模糊认识,切实营造起良好的贷款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