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哗的流水,冲刷着水轮,带动碾磨作响,跟随着声音寻觅,在龙江乡稻田公园,再一次的见到了龙江传统旱碾。这是续守田窝铺、水响耙、农耕传承和五谷丰登造型、幸福美丽的彩色道及彩稻画鱼跃龙门等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点又增加的新景点。
旱碾,是利用水力带动旋转的碾子来给稻谷脱粒,或把谷物磨成面。旱碾的工作原理与现在的水力发电一样,利用水渠引水冲击卧水轮(有的为竖水轮,类似水车),让卧水轮快速转动,水轮的立轴齿轮带动上面装横杆,杆上装碾盘,又称碾轮,碾盘就在圆圈形的石槽内快速滚动,碾压石槽内米面。旱碾是我国古代人民利用水力机械碾来米面,是古代人的一种智慧结晶,提高了出米的效率。

小的时候看到过旱碾,那是傍水而建的一间土抬梁泥瓦房。走进碾房,可以看到大大的圆形碾槽,直径已经记得不太清楚,圆盘状的石碾立在碾槽中,有我们小半个身子高,在我们小孩眼里显得特别巨大,巨大的碾轮也成儿时的“娱乐项目”,而旱碾更是成为父母为稻谷脱粒磨面的“好帮手”。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好,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快,机器打米机逐渐代替了旱碾,一些诸如犁头、木碓等传统农具已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如今,稻田公园新建的旱碾,也变成了回忆童年的念想。

近年来,龙江乡坚持“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发展思路,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以体验农耕文化为特色,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充分发挥“一个龙江景,半个云南美”资源禀赋优势,深度挖掘万亩梯田、万亩杜鹃、万亩松园、万亩茶园、龙江湖、匡沛兴红色教学点、蚌别温泉、高山水库群、龙江特大桥等特色资源和民俗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聚力打响龙江“鱼米饮食文化、休闲农耕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森林温泉康养文化”四张名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绘就“稻花鱼跃龙江、红细软谷满仓、乡村游人兴旺”和谐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