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龙陵县龙新乡雪山村,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资源,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龙陵第一峰”大雪山以及“千尺奇观”雪山瀑布均坐落于境内。雪山村879户3346名群众在此繁衍生息,世代守护着这片天然生态宝库,万亩杜鹃花海绽放时灿若云霞,千年古树茶在山间扎根生长,12座清代水碾水磨群沿溪流静静伫立,再加上清澈的雪山瀑布,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生态家底。

如何让这祖祖辈辈守护的“绿水青山”成为强村富民的“金山银山”是雪山人民之问,也是雪山村党总支必须破解的课题。带着这份初心,雪山村党总支以党建为舵、以生态为帆,在经验学习、资源挖掘、业态培育方面步步发力,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同频共振”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发展思路要拓宽,关键得靠‘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雪山村党总支书记赵国朝说到。自2021年以来,雪山村党总支先后组织村干部、小组长、年轻党员以及有发展思路的致富带头人前往潞江坝百花岭、腾冲界头徒步点、大地茶海等5个生态旅游景点学习,重点学习景区规划建设、业态培育、服务管理等先进模式,理清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路径。一次次外出学习,让党员干部、群众打开了眼界,逐步勾画出雪山村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翼的发展脉络,2023年,雪山村第一条徒步路线打造完成,新建了2.6公里瀑布观光大道,改扩建了长5.6公里的通村路,同步建成的还有农耕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为雪山乡村旅游打牢了基础。
如何让“雪山游”热起来?雪山村是这样做的。锚定业态升级,深耕特色旅游资源:打造“观鸟经济”,开辟专属鸟塘,建成4个观鸟点与4个配套观鸟棚,引来了大批爱鸟者专程打卡;打造“徒步名片”,新挖15公里徒步路线、优化10公里老路,串联起雪山瀑布、林间秘境的3条差异化徒步路线,让游客沉浸式触摸山野肌理;建起占地1.5亩的“雪山瀑布乡野厨房”,可容纳百余人就餐,通过“村领办公司+旅游公司”模式运营,既补全了旅游配套,又拓宽了集体增收渠道;推出“长寿坡露营地”,10顶帐篷民宿点缀山间,搭配亲自然、观云海、赏星空的特色体验,成功推动旅游模式从“一日游”向“过夜游”升级。巧用节庆IP,让“雪山”名气持续破圈:2022年,“雪山古树茶采摘仪式暨第一届民间手工茶斗茶大赛”启幕,此后又连续举办至2023年的第二届,这不仅让4000多亩茶园与270棵百年古树茶走进大众视野,更让雪山蜂蜜、土腊肉等农特产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2023年,“美丽雪山乡村旅游文化节暨生态茶交易博览会”接续发力,徒步比赛、茶艺展演、采茶竞技等活动轮番上演,鲜活的乡村场景让“雪山村”的名字深深印在八方游客心中。党群同心发力,打响“美丽雪山”品牌:总支书记主动“发声”,借到干部教育基地、党校授课契机传递雪山故事,自行制作发布100余期宣传短视频,联合上级拍摄30余期素材,一点点把“美丽雪山”的名气做响;村党总支把院坝当课堂、地头当会场,拉着村民唠家常、算实账——讲清“搞旅游能让茶园变现、农货好卖”的好处,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景点打造中,党员群众自发投工投劳660余人次,平日里,人人争当“宣传员”,在抖音、快手分享雪山瀑布、云海与乡愁,让“生态好、产品好”的口碑传遍四方。2023年9月,雪山村成功申报AAA级景区,标志着乡村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旅游热了,群众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雪山村生态文旅“富农”主要有“四个来路”:一是旅游向导获“双收”。全村培育20名本土向导,每人每天可获150元导游费,还能在带队时推销自家农特产,实现“一份付出两份收益”。二是农家小院拉消费。2家农家乐成了游客体验乡村味的“打卡地”,每家年均收入达10万元,10几户小卖铺的产品销量翻了两番,带活了周边农产品销售。三是电商助农拓销路。村党总支领建了10支电商直播团队,每支含3名核心成员、5名临时助播——过去32元/公斤的古树茶,团队以75元/公斤的价格和群众收购后热销,羊肚菌、姬松茸、碾子米等特产搭上“电商+”快车飞出大山,开播以来,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元。更暖心的是,团队大多请老人担任临时助播,10元/小时的报酬既添了老人收入,又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四是生态产业注动能。随着雪山生态“火出圈”,60余名中药材老板相继到雪山开展重楼、黄精、草歇竭等中药材林下种植,种植基地(园)每天用工100人左右,日均促进增收8000元,让雪山群众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守生态、兴文旅、育业态,雪山村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党总支的领航与谋划,离不开干部群众的敢想敢干。今年以来,全村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拉动消费100万余元,实现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如今支部红映雪山绿,农旅融促群众富,守得青山常绿、绿水长流、云雾常绕,更让日子如杜鹃般红火,这份“生态经济两手硬”的实践,正是最美的乡村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