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3月担任工作队员到2019年7月调整为第一书记以来,龙山镇杨梅山村第一书记郭辉扎根一线,他用双脚丈量民情、热心打动民心、真心换取真情,用辛勤和热血浇灌杨梅山村这片土地,以苦干实干赢得群众信任,带领村民决战脱贫,以实际行动为村民生活幸福,发展增收“牵线搭桥”,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谱写了属于脱贫攻坚的别样“诗篇”。
心系群众,勤勤恳恳干实事
“学生上学路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没法走”“小组没有活动场所开会议事不方便”“安置点养殖小区需要尽快建设”,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因资金不足屡次被搁置。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郭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群众的忧心事解决好。他协助总支书记连续10多天奔走于交通、国土等部门,资金项目争取下来了,他又带领村组干部勘测、征地、联系工程队、督促施工进度、做群众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杨梅山村最终于2018年底投资120万元新建活动场所3个;投资1160万元拓宽、硬化村组道路15公里;投资174万元建成养殖小区,解决了66户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杨梅山四组的“五保”老人杨家财房屋低矮破旧,随时有倒塌的可能,而杨家财两口子均年事已高,无能力修缮房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郭辉立即召开由“三委”班子成员和小组代表参加的会议,为杨家财户申请危房改造项目,为他家联系施工队,购买建房木材,房子建成后又跟挂包单位申请了装修经费和材料,让老人家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麦子地九组王安学家因妻子生病医疗费用开销大,入户路一直没钱没有硬化,一到雨天入户路就泥泞不堪。第一书记郭辉得知情况后,多次去入户走访,和他讲解政府的入户路补贴政策,动员他趁着党的好政策一次性把问题解决了。同时为了帮助王安学户解决资金问题,郭辉多方协调,联系挂包单位帮助解决王安学户入户路硬化资金,真正解决了王安学家入户最后“100米”的问题。“郭书记是真正把我们老百姓放在心里的人,有些困难即使我们自己不说,他都会尽心尽力的帮我们解决。”这是杨梅山村麦子地村民王安学发自肺腑的感叹。
直面困难,勇于担当不退缩
在开展违章建筑整治活动中,孙家寨三组杨某在自己地里乱搭乱建,为了让他知晓政策,拆除违章建筑,郭辉带领村干部屡次上门进行劝导和沟通,吃了无数个“闭门羹”,但是郭辉始终没有放弃,最终用真诚和执着打动了杨某,最后主动拆除了违章建筑。2018年,龙陵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项目,杨梅山村积极响应政策,动员农户硬化串户路、入户路、庭院和主房,项目一开始推进困难,郭辉主动担当,到杨梅山村项目量最大、推进最困难的麦子地片区担任项目推进负责人。郭辉一面四处奔走,积极与相关单位争取建设资金,一面开展入户宣传,召开党员会、群众户主会等方式,给群众讲清利弊,发动群众投身建设“洪流”。自己则是住到了农户家里,项目哪个环节出问题,农户哪家有困难,他必然会在5分钟之内赶到。就这样他驻扎在农户家中,一住就是4个月,直到所有的项目落成。
“我真的很佩服老郭,太有韧劲了。那个时候为了项目落成直接住到农户家中,在修路过程中遇到村民有纠纷就组织我们小组长一起去解决,一次解决不了就去两次,去三次......和村民说道理,讲利弊,就连最难说服的王安德、王安发弟兄几家都被他说得服服帖帖,从‘寸地不让’变成了‘积极配合’。”麦子地七组小组长余堂清感叹道,而他也正是在这个项目的落成中通过日日夜夜的相处和郭辉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面对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郭辉同样没有退缩。大年初一,他就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主动返回村里,和大家一起宣传防疫知识、排查返乡人员、稳定民心。……面对一个个不稳定的因素,他身先士卒、冲锋一线。虽然春节期间人多面广,防控压力很大,但杨梅山村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正是郭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带领村干部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安全。
创新思路,因地制宜谋发展
在杨梅山村,很多居民都以种菜、卖菜为生,随着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大,田地被征用,大多数劳动力赋闲在家,部分居民“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致富、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不足。郭辉和“三委”班子成员共同商议,提出了发展劳务服务合作社的想法。在他的积极筹备下,村里成立了两地劳务服务合作社,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成立运输队、保洁队、装修队等9支队伍,不仅强化了管理和服务功能,还妥善解决了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
同时,郭辉还带领群众到相关村(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翻阅了大量资料,从规模化蔬菜种植、林果种植、生猪养殖到重楼、石斛等特色种植,把有可能在杨梅山村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都进行了思考和总结,提出村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来开展肉牛养殖产业,投资300万元建设肉牛场,解决了养殖农户种牛引进以及养殖、防疫、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带动养猪大户15户、300户农户养猪(其中卡户72户),带动86户农户养牛(48户建档立卡农户增收)。同时,打好“组合拳”,注重产业先行,依托辖区生态和气候优势,注重绿色生态和规模化种植,因地制宜的发展仿野生石斛、重楼、草果等高原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全村产业发展,把打造“庄园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找到致富“新路子”。
脱贫有目标,幸福却没有终点。工作中,郭辉千方百计找项目、找资金、谋发展;生活中,他坚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事当家事。渐渐地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担当”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