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拓展“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工作成果,宣传典型,主办方于3月23日起,通过微信公众号对100个依靠发展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关键胜利实现乡村振兴的产茶县、该县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以及100名为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茶人进行持续宣传报道,分享、推广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为行业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总结成功经验,作出新的积极探索。此次获评的产茶县及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主办方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和茶叶特色,为每个获评县及茶,精心撰写了获评词,以诗句凝练其特色,彰显其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贡献。
百县|龙陵县
龙陵古称“勐弄”,清初改为“龙陵”;其境东临怒江、西临龙江、中间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故而取龙江之“龙”、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之“陵”,称“龙陵”。全县辖5镇5乡、5个城市社区、46个农村社区、70个村委会,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9.71公里,山区面积占98%,森林覆盖率达73.62%,年均气温15.0摄氏度,年均降雨量2112.6毫米。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0.4662万人,农业人口262459人,少数民族人口1.70万人,华人华侨12万余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之一。

龙陵县万亩生态茶园
龙陵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松山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松山也是中国抗战彻底收复的第一块国土;被国内外誉为 “神汤奇水”的邦腊掌热矿泉旅游度假区;省级小黑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独具特色的怒江大峡谷的三江口风光以及世界珍稀植物桫椤群风景区等。龙陵也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要道。

龙陵县野生型大理种古茶树
茶叶产业是龙陵县冷凉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全县茶叶面积10.92万亩,分布在10乡镇116个村,受益农户3.6万户13.2万人。境内有古树茶82455株,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有2000多株,树龄达300年以上有1667株,树龄达500年以上有800多株,树龄达千年以上的有500多株,最大古茶树基围4.6米,树高12.6米。全年生产干茶7533吨,茶叶综合产值5.16亿元,涉茶人均茶叶综合收入3912元。2019年龙陵县县城被评审成为国家级卫生县城。
百茶|龙陵松山红

茶叶是龙陵县的传统产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工种植、加工。龙陵县大坝红茶厂曾名噪一时,生产的“龙陵松山滇红”产品曾远销美国、英国、伊拉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4年获国家对外贸易优质荣誉证书奖,1987年,龙陵县被国家计委、经委、农业农村部、商业部列为全国出口茶生产基地县,出口到欧洲创汇260万美元,财政收入468万元,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龙陵茶产业收入曾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2.26%。“龙陵松山红”系列产品的“金龙眉”茶2017年参展上海茶文化旅游节荣获“中国名优茶”金奖。
“龙陵松山红”主要采用野生大理种古树茶、云南大叶普洱茶群体种、香归银毫、紫娟特种茶和珍稀白茶等品种茶优质鲜叶为原料,通过特定的加工工艺,加工生产“龙陵松山红”系列产品。近两年依据市场需求研制开发了龙陵松山红CTC红碎茶产品。2020年生产“龙陵松山红”系列品牌茶产品3781吨,产值达16772.3 万元,茶农“龙陵松山红”茶叶品牌人均收入达1270.6元,茶叶成为了龙陵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茶产业重点助力了龙陵县脱贫攻坚。
百人|张维成

张维成,农业推广研究员(三级),县茶叶站站长,从事茶叶工作三十七年,长期坚守在生产第一线,在龙陵县茶叶生产技术推广等工作中,重点推进茶叶产业快速发展:茶园面积从2000年的8.38万亩,发展到了10.92万亩,茶园面积增加了2.54万亩;产量从2000年的2332吨,增至7513吨,增222.17%;茶叶农业产值从2000年的2100万元,增至18288.2万元,增770.87%。主持和参与编撰了5个重点茶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其中《龙陵县珍稀白茶优化布局规划发展》项目连续三年被列为省市扶贫项目在龙陵县实施。发表国家级科技论文8篇、省级科技论文5篇,参与编撰市级茶叶论著一部,主持编撰县级茶叶培训教材一册和撰写《龙陵县茶业志》一部。主导成立了龙陵县民丰茶叶专业合作社,编撰材料上报申报获批了国家级加工示范专业合作社和全国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示范社并取得部级证书。获云南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获农业农村厅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两项,获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市政府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各1篇,获市农业局成果奖及表彰6项,获县政府成果奖及表彰5项;2020年荣获保山市学科带头人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