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工作动态
龙陵县:“差异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3日 15:11 浏览:[] 作者: 来源: 龙陵新闻 打印

龙陵县千年的古茶树、秀美的山水风光、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颇具特色、源远流长。根据每个村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特色和亮点,龙陵县突出差异化定位,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特色化发展,成功打造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提到镇安镇镇东村,叫得最响的品牌就是千年古茶树。镇东村拥有3017株古茶树,分布较广、居群集中,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村民段荣瑞向记者介绍了古茶树的来历:“一直听老人说,古时诸葛亮曾在我们这里安营扎寨,当时就有了这个茶,祖祖辈辈都叫孔明茶,后来经过野生驯化及保护,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的古树茶。”

镇东村的古茶树树龄有的上百年、有的上千年。一开始,由于口感苦涩,并无市价,茶农的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为此,镇东村严禁村民乱砍乱挖,将保护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对每株古茶树进行编号挂牌,每株每年给予200元补助,这个举措让村民们有了牢固的保护意识。为把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镇东村对古茶树进行反复移植和嫁接驯化,实现“去苦留香”,冲泡出的茶汤色透亮、滋味醇厚。同时,还通过建立茶厂,定向收购,将粗加工转为精细加工,把自己的品牌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项散而乱的产业最终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村民杨贵有介绍道:“我家的大树茶有五棵,这些大树茶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给我们的,我每年的经济收入在两万以上。像我旁边这一棵,它长势比较好,每年的经济收入在七到八千元。”

为持续打造好这个特色品牌,镇东村还制定了“两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外向推广”,第二步是“筑巢引凤”。镇东村党总支书记董诗相说道:“第一个目标已经初步实现,通过和外面的企业、老板、爱茶人士对接,来到我们茶山看了之后,大家都比较喜欢这个产品,最多的农户每年的收入都在6万多元。第二是我们围绕古树茶的资源,着力打造‘滇西古茶第一村’,同时建设古茶庄园一座,庄园涵盖吃、住、行、体验、研学等不同的内容,吸引更多的人来到镇东,真正打造我们古树茶品牌。”

在物种丰富、景色迷人的龙新乡雪山村,“一村一景”的打造正稳步推进。从三月份开始,雪山村党总支书记赵国朝就一直忙着5个观鸟台的搭建工作。如今,观鸟台已正式投入使用,每到节假日,各地爱鸟人士以及摄影爱好者就陆续而至,达到了“筑台聚人”的目的。赵国朝聊起目标时说道:“我们的目标是每年接待游客及观鸟人士过万人,创造全村经济增长百万元以上。”

雪山村属冷凉山区气候,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很多村民都是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随着“乡村游”逐渐兴起,雪山村结合境内万亩大树杜鹃、千亩鸢尾花、雪山瀑布、百鸟乐园等优势资源,采取“以景带村”发展模式。赵国朝还介绍道:“我们有一张王牌就是生态景观,现在我们就是围绕景观来做文章,和我们附近的一些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增加游客量,让我们全村人民吃上‘旅游饭’”。

“深山美景无人知”是雪山村要克服的第一大问题,围绕“春夏秋冬各有景,四季风光皆不同”的地域特色,雪山村认为打造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是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挨家挨户做通群众动员工作后,党员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在部分旧道的基础上,开挖出一条可以同时观鸟、看瀑布、赏花的旅游小道,共计十多公里,历时30天完工,每年成功吸引游客3万人次。

随着游客的增加,村民赵有连便开始吃上了“旅游饭”,从外出务工人员成功转型为本地向导,他的生活发生了较大改变。赵有连满意地说道:“旅游人来我就带带队,介绍路边的一草一木,说说我们家乡的情况,一个月带下来是有4000元左右,我觉得非常满意,又不用出去打工,在家接接电话,在山上走走就把钱赚到了。”

古朴傣韵,魅力无限。勐糯镇大寨社区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少数民族村,居住着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傣族居多,整个寨子到处是别具一格的“傣家风情”。因此,大寨社区顺势将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傣韵”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大寨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建华告诉记者:“我们大寨社区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这不仅是我们的特色,更是我们的优势。近几年来,我们走稳走好一村一韵这条主线,围绕傣族的文化、风景、美食、产业等,做大做强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让游客都能体验到我们浓浓的傣家风情,带动社区整体、全面发展。”

大寨社区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宗教习俗,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社区注重从“房、墙、路、院、景”等各方面着手,整合投入资金1330万元,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经济、产业潜力,打造了遂愿古树、傣族缅寺、大寨广场、傣韵古道等独特景观,村落自然景观及建筑风貌得到较好保护,每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农家乐老板陈永和经营的傣家味道颇受当地群众以及外地游客的青睐,撒撇、拌茄子、金刚钻炖鸭子、菠萝饭等一道道傣族家常菜都是游客的必点菜。前来吃饭的游客杨润平赞不绝口:“傣味不仅非常爽口,也很开胃,酸酸辣辣,让人回味无穷,这次是特意带着朋友前来感受傣族文化的,非常惊艳。”从东北自驾游来的刘先生一家也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傣族的烧烤很好吃,比如香茅草烤鱼、五彩米饭,搁点儿红糖,味道嘎嗄香,这地方儿我们来了好几天了,总待不够,暂时没有走的打算。”

每到饭点,到陈永和这里吃饭的人大约有20桌,每月收入在十万元左右。陈永和说:“随着我们大寨社区生活、生活环境各方面越来越好,附近的游客都喜欢来我们大寨,来品尝我们的傣味,所以游客也越来越多,一年比一年多,我们的生意也是一年比一年好。”

今年60岁的陈桂兰专门缝制傣族服饰已有二十多年,一针一线,串成了一件件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傣族服饰。这样一件美丽的服饰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如遇重大节日,需求量更是翻番,经常要加班加点。陈桂兰每月平均要缝制约30套,收入在4000元左右。陈桂兰介绍道:“这几年,傣族服装颜色越来越好看,颜色多、款式多,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生意总体还不错。”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塑形”工程,又是“铸魂”行动,还是“壮体”项目。在具体推进中,龙陵县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文化特色,美了乡村、富了百姓、有了内涵,为乡村振兴新篇章绘就了“和美”画卷。



记者/储永娟 苏焕芹 尹纯助 赵欢欢 杨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