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工作动态
一心扑在乌木寨村的彝族税务干部“阿黑哥”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1日 08:23 浏览:[] 作者:周朝新 封小川 来源: 龙陵新闻 打印

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是龙陵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木城乡乌木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罗保苍就出生在这里。作为一名退役转业军人,从“橄榄绿”到“税务蓝”,从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振兴,他身上彰显着军人本色和税务担当。

从2016年主动请缨返回家乡木城乡驻村,到2022年被任命为木城乡乌木寨村第一书记,罗保苍把七年的时光奉献给了这里。由于长年行走在村寨田间地头,罗保苍脸堂黝黑透亮,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阿黑哥”。

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驻村工作队员尹保柱说:“老罗同志工作热情,积极的带领老百姓发展产业,并且还通过自己在单位的优势,往各个部门协调了一部分资金,解决老百姓出行难、放水用水难的问题。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

“阿黑哥”罗保苍身上总揣着一本驻村工作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的全是入户走访时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在村民家中讲解乡村振兴最新政策,还是在田间地头与老百姓拉家常,他都会清楚地记录下村民们关心什么、期盼什么、需要什么。

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罗保苍说:“我年纪也有50多岁了,记忆力下降的比较厉害,在平时走访农户的时候,就是群众反映的一些诉求,我这边把他记在我的工作日记上、笔记本上,所以就是说我有三分的力,我要使出四分的劲,才能圆满的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乌木寨村几代人与荒山、江水为伴,距离龙陵县城单程就需要4个小时车程。为解决边疆山区产业发展难的问题,罗保苍结合乌木寨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提出了农业产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思路,通过探索“一地多用、一地多产”立体产业发展构想,形成了以烤烟、香料烟、甘蔗、坚果为主,以山地生猪、肉牛、黄山羊养殖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

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乌木寨下组村民郭体洪说:“自从罗书记来了以后,让我们家产业这块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产业就是种烟、养殖种植都是上一个台阶,他当了书记以后和老百姓每一家他都要去坐坐,做事是认真的,哪里做得不好的他都要去指导的。”

驻村期间,罗保苍为调动村民积民智、聚民力、听民声,提出了“三根柴”倡议。每当村里村民有大事要事,每家每户抬出三根木柴堆在一起,燃起希望和团结之火。久而久之,乌木寨村形成“一户有难,村里有事,全村帮忙”的共识,村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力、凝聚力空前高涨。

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上组小组长杨发说:“从罗书记提出哪家有丧事,就要拿三根柴,得到寨子上的认可。一方面也解决了主人家的燃眉之急,从‘三根柴’的倡议中,让本寨子的人感觉到非常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大摆田沟是乌木寨上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主要依靠沟渠,以前沟渠是沟面狭窄的泥水沟,经常漏水坍塌,无法保障下游农田的灌溉用水。罗保苍主动向相关部门反映,争取到67万元项目资金。并调动全体村民投工投劳,将原来的泥水沟加固加宽,升级为三面支砌的水泥沟,支砌距离2.2公里,惠及农户26户、农田86亩,彻底解决了乌木寨上组群众“靠天吃饭、等天吃饭”的问题。

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村民罗志珍说:“大摆田沟没有修以前,沟窄和路沟基又窄又不稳,经常坍塌,一年要出好多义务。现在沟修起,不用出那么多义务,不用随时去修沟,只要平时沟心淤积起来了去捞捞就行了,现在比以前改善太多了。”

驻村7年来,罗保苍积极向市、县两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计280多万元,修沟建渠11.44公里,修建机耕路3.1公里,有效保障了村里传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稳产增收,稳定了农户水稻、玉米为主的传统粮食种植,保障了烤烟、香料烟常态化发展。

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罗保苍说:“接下来我将继续做好驻村各项工作,带领我们乌寨村发展烤烟、香料烟、甘蔗等产业,继续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我的任期到2023年5月份,如果组织需要,批准我继续留任工作队,我将站好最后一班岗,干好我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