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糖尿病是怎样让血管受伤的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8日 15:00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并发症。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不仅会引起微血管病变,还会引起大血管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或者脑梗的几率非常高。

那么糖尿病是怎样让我们的血管受伤的呢?

一、血糖高导致细胞内皮受损

高血糖状态下,人体产生很多对血管有害的因子。它不仅能直接诱导内皮细胞凋亡,造成血管内皮结构损害,还会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当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分泌活性物质失衡时,就会造成血管的永久性改变。血管中的内皮细胞是在循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维持着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高血糖的“糖毒性”是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血管变窄

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粘附、释放、聚集等功能增强,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对于微血管而言,内皮细胞的死亡和再生会增加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基底部,将其与管腔分开)的厚度,导致管腔变狭窄,增加血流阻力。

三、血液变稠

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浓缩,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四、脂质增多

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当糖代谢发生异常时,会影响体内脂质的正常合成和分解,使体内脂质的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导致血脂紊乱。可表现为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和发展。

五、弹性变差

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血管呢?

一、严格控制血糖

引发血管损害的根源在于“高血糖”,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医生指导下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血糖稳定了,对血管的伤害也会减少。

二、定期复查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提示,糖尿病患者每年要复查以下几项指标: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腹部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超声、心电图、眼底检查、神经病变检查等。

三、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近期发表的欧洲糖尿病饮食管理建议指出,糖尿病患者在限制热量摄入的同时,还应增加身体活动,使体重减轻5%~7%,能够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