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0-0/20250630-00002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木城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救灾 | 发布日期 | 2025-06-30 |
文号 | 浏览量 |
绵绵阴雨,冲刷着滇西的群山,时有单点暴雨肆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老满坡村,大山深处沟壑间,洪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给这个宁静的山村留下了触目的伤痕:烟叶匍匐在浑浊的泥水里,乡村公路和机耕路被撕开道道沟壑,农户房屋后挡墙坍塌,泥水直接灌进了堂屋,田埂垮塌处裸露着新鲜的黄土……像大地千疮百孔的伤口。
在老满坡老寨子脚的一块烟田上,莫增勇和媳妇指甲缝里塞满着黑泥,手指被泡得发白发皱。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那些还有一丝生机的烤烟扶正、清理着叶片上的泥浆,再培上相对松软的新土。将偶尔有彻底绝收的烟杆,用力甩到地头的沟里去。
“能救一棵是一棵,靠天吃饭不容易,到嘴的钱还被雨打风吹去。待烟叶烤完,得赶紧找点豆子或其他秋作物补种下去,总不能让地空闲着。”莫增勇抹了把汗,浑浊的汗水顺着疲惫的脸不断流下。
“这边!这边!再搬几个石头来垫上!”村民小组长高大顺的吆喝声,回荡在受损最严重的村道上。十多位村民正自发集结在这里。雨水冲坍了路上方的土坎,塌方下来的泥土碎石堵了大半幅路面,摩托车都过不去,人还勉强能进出。
高大顺扛着自家的铁锹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烂泥里,奋力铲起碎石往路边堆;几个妇女端着撮箕,一趟趟把细碎的砂土装上拖拉机;几个壮汉把几块大石头合力推到路基旁暂时垒起来。锄头、铲子与碎石碰撞的叮当声,扁担与箩筐、撮箕摩擦的吱呀声,农用拖拉机拉运泥土的响声,混着大家互相提醒的喊话,奏响了山间清障的交响曲。汗水浸透了他们沾满泥点的衣衫,脸上却不见多少愁苦。
“路通了,烤烟和山货才能拉出去,农药、化肥等农资才进得来。我们耽误不起!”村民郭二喘着粗气,手上动作却不停。
村总支书记郭玉琴带着驻村工作队员,踩着湿滑的田埂,一路查看灾情。来到村民莫再忠家那10多亩被风雨蹂躏过的烟田边,他们蹲了下来。
“再忠,你这烟,看着还未成熟就黄了,主要是水泡久了,闷着根了。得尽快想办法排涝。”工作队长蔡加东拔起一棵烟仔细查看,“赶紧把田里这层浑水慢慢排掉,否则一整片都会枯黄。但这是假成熟的黄,根本烤不出好烟。”他边说边拿出本子记着。
暮色渐沉,山寨炊烟升起,边境老满坡村在村民的劳作中渐渐恢复着生机。村头小卖部的灯亮了起来。水田里,扶正的秧苗在晚风中轻轻摆动着。刚补种玉米的田块,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气息。刚抢通的道路上,已看到农用三轮摩托车小心驶过的灯光。
田地间依然有人在忙碌。村总支书记郭玉琴站在稍高的坡地上,望着村寨星星点点亮起的灯火,声音沉稳而笃定:“田埂塌了,我们垒回来;苗倒了,我们扶起来;路断了,我们修通它。我们是打不死的‘小强’。只要人勤快,田地就不懒。面对老天的无情惩罚,老满坡照样能种出好庄稼,发展好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风雨雪灾害,造成老满坡村19户农户89人不同程度的受灾,农作受灾面积达214亩,冲毁挡墙370米,冲走囤积砂石4000多方,冲毁羊圈1座冲走黄山羊20头,冲毁鱼塘1个,冲走塘鱼500多斤,直接经济损失达112.2万元。
通过多日的生产自救,老满坡村从浓浓的泥土气息中,正重新生长出沉甸甸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