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290-0/20250109-00001 | 发布机构 | 龙陵县木城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5-01-09 |
文号 | 浏览量 |
近年来,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依托自身优厚的资源优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风貌,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持续探寻边境农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逐步实现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生态秀美的有机统一。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夯实文旅发展“硬支撑”。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总体目标,全面整合强边固防示范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绿美乡村等资金项目,通过建设各类设施、植入文化元素、拓展业态和培育产业等方式,不断完善共享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已成功创建市级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精心培育湖景、田园、村落等景色,策划推出盐霜果醋、黄精煮鸡、油炸笋、酸蚂蚁等寻味木城特色美食,持续推出香堂文化、傈僳文化、咖啡文化、生态文化等创意宣传。同时,依托民族文化和乡村文化,配套夜景灯光、休闲亭廊和地域文化打卡等元素,打造国门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广场、国门书社等公共基础设施。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激活文旅发展“内生力”。坚持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目标,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一是培育特色乡村。经过持续培育,现已初步构建起以花椒村为核心的彝族(香堂)文化体系,以及以乌木寨村为中心的傈僳族文化体系。二是打造边境文化幸福村。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示范引领创建特色,积极打造等养自然村、富宝新村文化幸福村建设,稳步推进边境旅游示范村申报建设工作,打造旅游路线2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三是积极探索打造露营类咖啡体验旅游路线。凭借木城咖啡庄园,充分发挥现有的咖啡种植园、瑰夏种植基地等区域优势。鼓励企业依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游边境、看星空、观云海、品咖啡”的思路,积极探索打造露营类咖啡体验旅游路线。并且主动邀请省内外的客商、摩托车旅行者、自驾游爱好者、咖啡爱好者等目标群体前来木城考察体验,试图以小众旅游目的地为定位,打造木城“农文旅”融合品牌,全方位提升木城咖啡的知名度与竞争力。仅在今年,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客商到木城考察达33批次。
尽心竭力抓服务,塑造文旅发展“软实力”。深入挖掘民族节庆与民间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开展多领域、多样化的各民族联谊活动。一是节会活动引流。以火把节为核心与引爆点,策划并开展了“云上木城 火热边关”火把节系列活动,包含打陀螺、射弩、丢包、民族打跳、百人火把狂欢等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民俗活动,以节促旅,以旅彰文,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群众积极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文旅市场的繁荣发展。在2024年木城乡举办火把节期间,全乡累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余万元。二是夯实基础惠民心。构建硬件达标、软件创新、城乡覆盖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打造农家书屋5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5个,文化场馆覆盖率达100%;通过创建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文体活动润民心,常态化开展戏曲进乡村、进学校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开发产品安民心。引导老满坡村乌山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开发6个品类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木城土特产”礼盒,不断搭建“线上 + 线下”销售渠道,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加速“山货”走向市场。今年以来,持续助力销售盐霜果醋、野生黄精、山核桃、干红菌、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达430余份,实现销售收入13万元,让木城的特色品牌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抓实非遗文化传承,构建文旅发展“强引擎”。以火把节、阔时节等特色节庆为载体,深入挖掘并精心培育民族歌舞、民族节日等民族文化精品,借助文化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举办篝火晚会、开展非遗文化交流等活动,创新性地开展以土巴拉乐器技艺、打陀螺、射弩、民族服饰制作等技艺为主的非遗技能培训,从而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以文化滋养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深入交流、深度融合。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促使优秀民族文化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3场次,受众人数超1万余人次;共开展民族文化技能培训3期,参与培训人数达200余人次;现有非遗项目2项,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名,组建民间文化艺术队伍5个。此外,开展图书阅读推广、乡村阅读活动等文化惠民活动5场次,服务总人数达300余人次。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下一步,我们将锚定目标、鼓足干劲,赓续前行,奋楫争先,抢抓一切利好机遇,推动木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