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呀三江口,抬头望见诸葛碑,低头看见江水流…”碧寨山歌,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是滇西大地上的瑰宝。它如同泱泱江水,流淌着乡愁与情感,承载着历史与记忆,于2017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歌,是碧寨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符号。

碧寨是众多民族诗意栖居的福地,他们在相互交融交往中创造出了一半山水一半烟火的瑰丽家园。山高谷深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民族杂居文化,使得淳朴的本土民族习惯于用山歌表达喜怒哀乐的心声,唤醒心灵深处的共鸣。那歌声,悠扬婉转,宛如山间清风,拂过青峰碧谷,与朝霞晨曦共舞,与明月繁星相伴。碧寨山歌,既有高山流水般的激情对唱,又有待字闺中的寂寞相思,更有青年男女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搭配上三弦、萧、葫芦丝等原生态民族乐器,音乐与歌声浑然一体,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全景式地展现出怒江边各族人民和谐共居的浪漫生活图景。
碧寨人对山歌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里的人们常说:“不唱山歌喉咙痒,嘴巴一张像河淌”。独唱之时,恰似清泉自幽谷轻盈跃出,悠扬而深远;对唱之际,宛若飞鸟和鸣于林间,悦耳且动听;联唱瞬间,犹如潺潺细流汇聚成江河,磅礴而有力;轮唱之时,仿佛日月星辰交替更迭,有序而自然。每一首山歌都以悠扬的“哎呀嘞”开篇,又以亲切的“阿哥/阿妹”结尾,那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的纯真情感,在歌声中自然流淌,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打歌场上芦笙响,跳到天亮脚不酸”是碧寨人热爱集本土山歌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打歌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丰收喜庆还是礼俗祭祀,无论是稻场垭口还是田间地头,也无论是村头还是寨尾,碧寨人都会架起火塘,弹起三弦,吹起芦笙。男女老幼便不约而同地围着篝火唱起山歌跳起脚。姑娘们的银饰在颈间叮当作响,旋开的褶裙宛如朵朵绽放的山花,绚丽多彩;小伙子们的步伐随着节拍起起落落,尘土在月光下轻盈飞扬。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音乐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碧寨山歌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碧寨各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成就了怒江峡谷一场场古朴的人文盛宴。山歌会上,人们可以聆听世代传唱的古老歌谣,观看独特的民族舞蹈,可以以歌会友,跟随山歌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脚步和古乐器的旋律尽情打跳,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在山歌会的舞台上,时光仿佛倒流,古老的旋律与现代的节奏相融交织,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让我们静心聆听那悠扬的旋律,细细品味那质朴的情感,让山歌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愿碧寨山歌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继续传唱,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让这份来自滇西大地的浪漫与深情,永远流淌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心中,代代相传,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