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以来,龙新乡茄子山村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防汛减灾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村2个党支部55名党员闻令即动、向险而行,牢牢守住3座水库、8个风险双控区及1个山洪灾害区安全底线,用实干担当筑牢汛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红色防线”。
靠前部署强统筹,把稳防汛“方向盘”。一是以会传压明责,分析研判靠前。坚持“汛期未到、责任先到”,将会议部署作为压实责任的“先手棋”。入汛前先后召开党总支专题会3次、支部联席会2次、党员群众动员会1次,第一时间传达省、市、县、乡部署,结合本村实际,对3座水库水位管控、8个双控区风险、1个山洪区疏散难点进行分析研判,制定防控措施。二是建强指挥体系,责任链条“无缝衔接”。成立总支书记任组长,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的防汛工作指挥小组,划分“总支抓总、支部包片、党员包点”责任网格,将3座水库、8个风险双控区、1个山洪区分解为8个“包保责任区”,实现责任到人、任务到岗。三是细化预案演练,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结合村情编制《防汛应急处置预案》,针对水库水位预警、山体滑坡避险、山洪转移等场景开展实战演练11次;组织党员联合水利部门工作人员排查隐患10次,及时整改排水不畅、警示缺失等问题。

支部引领聚合力,织牢一线“防护网”。一是总支领在“统筹线”,战斗堡垒显作用。村党总支部针对8个风险双控区和1个山洪区地形复杂、预警难度大的特点,设立9个“党员观察哨”,明确巡查路线、重点内容和报告流程,党员每日开展早中晚3次巡查,用“小喇叭走村入户、微信群实时播报”推送预警信息56条,让群众第一时间掌握汛情动态。二是党群联防增效能,同心共筑防护网。党支部牵头建立“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联防体系,聚焦3座水库安全,组建由12名党员组成的“党群联防队”,发动20名村民代表加入,与党员结对分片负责11个村民小组的汛情传递、隐患上报工作。三是党员亮明“先锋岗”,示范带头作表率。55名党员佩戴红袖章亮明身份奔赴在防汛一线。党员段达荣负责的秧草塘水库巡查难度大,但他每次都认真穿过林区、走访指定的11个巡查点,从坝体观测、溢洪道清淤到水位读数、植被防护,均细致检查记录并实时上传水利监管平台,他用行动守护平安,被群众亲切称为“水库保姆”。

守牢底线护民生,彰显初心“暖民心”。一是精准转移保安全,筑牢生命防线。严格执行“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及时在小组工作群通报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督促地质灾害监测员加大巡查力度和频次。结合隐患点分布划定7条转移路线、7个应急避难安置点。结合“五个一”党员联户工作,明确党员包户转移责任,对32名特殊群体信息进行登记造册,明确党员“一对一”帮扶责任,确保预警响起时“有人帮转移、有人管安置”。二是汛后帮扶暖人心,巩固防汛成果。汛情平稳后,党总支第一时间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三清一修”行动。防汛期间累计清理小组主干道淤泥15公里、疏通排水沟600米,协调机械修复受损灌溉渠500米,保障秋播生产不受影响。三是长效保障固根基,提升抗灾能力。党总支牵头建立“隐患动态排查、人员定期抽查、技能常态培训”长效机制,常态化摸排全村隐患点,标注风险等级和防控措施;每周定时不定时抽查点位包保责任人,确保人员在岗、通讯畅通;利用“党员培训”“家长夜校”开展防汛技能培训,让党员群众掌握预警识别、应急转移等实用技能,推动“临时应急”向“常态防控”转变。

茄子山村党总支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防汛效能,用支部的“堡垒硬度”、党员的“先锋力度”、党群的“同心温度”,交出了一份“汛期安全、群众安心”的合格答卷。下一步,村党总支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完善长效机制,以更实举措筑牢乡村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