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柔情碧寨
碧寨:小小文化“墙”,展示文化振兴“强”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4日 22:10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为有效推进文化振兴,碧寨乡以“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因地制宜,将闲置围墙改造成色彩艳丽、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一幅幅小小文化墙,展示了乡风文明新面貌,展示了文化振兴“强”风貌。

走进新林村,道路旁是“奇石士兵”在站岗,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外墙壁上一幅长11米宽2.6米的江外美景图映入眼帘,湍流不息的江水、骄阳似火的木棉花开正盛、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转眼看向江边,正是画中美景在上演。据新林村党总支书记李加聪介绍,“此幅江外美景图,呈现的是严冬下新林村遥看江边的景象,选择呈现冬天的景象,正是因为冬天虽然是一片枯黄的季节,但木棉花开、江水两岸绿,寓意着严冬酷暑下生机勃勃,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画上这幅江外美景图,就是希望能激励村民无论酷暑严寒,也要‘绿意盎然’、奋发向上。”

坡头村搬迁点于2016年建设,有261户1055人,在村民厢房的外墙上,村民们打水、挑水的情景再现,七个大字“吃水不忘挖进人”用红色字体表达出了坡头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据党总支书记杨昌富介绍,“在搬迁点,像这样的墙画还有一幅‘幸福不忘来时路’,讲述的是红军万里长征,寓意是坡头村从高山变成平坝、从山街变成小市的艰辛的搬迁之路。搬迁点是坡头村的一个大寨子,街天集市也规划在这里,经过乡村两级实地一线调研,决定在搬迁点建设文化墙,一方面是美化搬迁点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另一方面是让群众通过观看墙壁上的文化,从入眼到入心,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转变观念,提振生活信心。”

在滥坝寨官山小组党建示范点,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呈阶梯式排列,玉米、青豌豆,牛羊紧随其后,道路干净整洁。据党总支书记李金辉介绍,“官山小组有30户153人,为进一步推动‘党建+乡风文明’示范点建设,滥坝寨村党总支以‘让群众以直观的方式看得到,简单的图文看得懂’为目标,通过村干部下沉一线,党员带头,群众从看着干部干、到跟着干部干、在到主动谋划干,砌围墙、围篱笆、研究墙体绘画内容等主动参与,在墙壁上绘画孝道传递、农耕文化、产业发展等的墙体画,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建设美丽、和谐、文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华美德”“村规民约”等在半坡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壁上一一陈列,过往村民不由自主地被一面面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文化墙所吸引。据半坡村党总支书记邵本兴介绍,“半坡村有汉族、傈僳族、阿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集,文化墙是半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专门设计的,意在通过绘制一面面色彩斑斓的文化墙,引导村民树文明、倡新风,将民族团结文化送进村民心里,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美化了心灵,以文化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

一幅幅色彩鲜丽、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扮“靓”了碧寨的村村寨寨,成为了宣传精神文明的载体,闲置的围墙成了“会说话”的文化墙,村民们置身于文化氛围中,不仅让生活增添了不少靓丽的色彩,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

接下来,碧寨乡将继续利用好“文化墙”这一宣传载体,把12个村(社区)村村寨寨的“文化墙”建成“产业振兴墙”“文明礼仪墙”“社会治理墙”“中华传统美德墙”“廉政教育墙”“感恩墙”“奋斗墙”等,将文明乡风传递到村寨的每个边角,让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