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人大代表风采】郭永能:祖国西南边境线上的彝族香堂人代表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03日 16:22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郭永能,龙陵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花椒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一个地地道道的香堂彝族汉子。每次进城看着繁华的城市,再想想朴素的家乡,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产生了建设家乡、带领父老乡亲致富的念头。当兵退伍后,他毅然回到家乡,从村“两委”委员到村党总支书记,再到龙陵县人大代表,一步步稳扎稳打,始终不忘选民的期望和嘱托,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诠释着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初心使命。

谋发展,产业路上不停歇。花椒村辖8个村民小组,有305户1265人,少数民族190户661人。“花椒村如何发展?”这是郭永能随时都在问自己的问题。为实现共富梦,他一刻也没有停歇。作为少数民族村干部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他走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比较多,围着先进村的代表学习取经,追着专家要微信求指导,笔记写满了一页又一页,这是他外出学习培训的常态。通过入户了解民意,外出培训学习,不断探索,结合花椒村实际,产业发展思路逐渐明晰。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他借“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强边固防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建强产业道路基础设施,帮助群众拓宽机耕道路,全力推进“坡改梯”项目。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以工代赈等方式,硬化背阴山、下花椒山2条主产业区道路共17.5公里,切实提高耕地产值,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完善。结合花椒村低纬度山原季风气候和土地优势,巩固提升甘蔗、烤烟、香料烟、茶叶、肉牛、生猪等传统产业。同时不断进军新兴产业,拓宽致富路子,全面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点带面、以短养长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全面实现群众增收,着力建设成为基础牢固、产业兴旺的“富边新村”。

抓治理,强边固防稳起来。“作为一名抵边村组干部,我生于国门,长于国门,必须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好”嘱托、切实履行好守边卫国的重大政治责任,郭永能积极引导群众从“要我守边”向“我要守边”转变,全力构筑强边固防的铜墙铁壁,将辖区所有抵边村民小组全覆盖成立党支部,在抵边村寨全覆盖组建护村巡逻队,组织全村54名党员带头示范,带领全村群众参与到“木城之子先锋志愿队”中轮流守边境,切实营造全民参与强边固防的良好氛围。结合强边固防实际,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实现活动具体化、学习经常化,切实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在强边固防落地生根。同时建立健全网格体系,全面发动群众,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包保到户,充分利用“户主会”“火塘会”以及群众“打歌”等契机,将党的最新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强边固防工作等思想理论知识宣传给群众,全面提升全村党员群众的国民意识、国门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家意识,着力把花椒村建设成为边疆稳固、组织强劲的“战斗堡垒”,筑牢“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安全屏障。

惠民生,一切围着群众转。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代表,对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郭永能有着切身的体会,“支书”二字,肩负着造福百姓的责任;“代表”二字,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信任,既然扛起了这个担子,就要为民发声、为民尽责。多年来,他坚持深入一线访民意、听民声、察民情,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坚持优化人居环境,他制定检查评比奖罚制度,组建以党员为中心户的网格组,党员挂钩联系农户,实行道路卫生分段负责制,同时悬挂责任标识牌,由挂钩联系农户的党员进行督促,党员户的卫生由群众监督,形成党员农户相互监督的格局,人居环境不断提升。针对彝族文化传承问题,成立彝族香堂人文化传承保护队1支,结合春节、火把节、彝族打歌、庙会等传统节日,适时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群众性文娱活动,自发举办了彝族香堂人火把节系列活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倡导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郭永能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等,切实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村党总支书记,都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面向未来,郭永能表示将始终初心如磐,奔走在基层一线,听人民心声、替人民建言、为人民尽责,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不改初衷本心、心系百姓冷暖,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