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怒江从唐古拉山吉热拍格发源后,在华夏大地辗转千百回一路向南,冲破层层大山的阻隔后,流淌到了中国西南边陲,哺育着这里淳朴、善良、好客的彝族傈僳族人民。这里,就是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城南部、怒江下游北岸,距离保山市最远的乡镇—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木城乡是龙陵的南大门,国土面积234.2平方公里,有19.71公里的国境线,森林覆盖率78%。全乡辖5个村(社区),44个自然村,52个村民小组。有常住人口2830户9466人,主要居住着彝(香堂人)、傈僳、傣、满等7个少数民族共3999人,其中彝族2828人,傈僳族1043人,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镇和唯一的边境乡镇。
曾几何时,木城给他人的感受用四个字就能概括:山、穷、偏、苦。78%的森林覆盖率、150余公里的距离阻碍了木城与外界的交流,穷苦、偏远的环境制约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民族自我为上、互不往来的现象较为常见,但党和国家的强边固边政策始终眷顾着这个边境线上的小镇,民族间的团结逐渐改变了木城的穷苦面貌,近年来,木城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方针政策,近几年来,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抓好边境、民族“两个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壮大特色产业,发掘民族民间文化,维护边疆团结稳定,先后被省、市、县授予“民族团结示范先进单位”,2014年9月被国务院表彰并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老满坡党总支书记郭玉琴于2010年9月被保山市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各民族之间真诚相待、真心认同、真情关怀,亲如一家,守望相助,共同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和自己的家园,向世人们展示着木城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兴边疆,民族团结心向党,脱贫致富共圆梦”的辉煌成就新篇章,在边陲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民族赞歌。
党建引领构建民族团结新阵地
木城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建立“党建+民族团结”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促互融,绽放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抓基础强堡垒,筑牢民族团结基础。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推动构建党建指导员制度,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重组“青年人才党支部”,激发基层党建“新动力”,实现“聚人才、强组织、促发展”的目的,强化青年党员储备新动力,少数民族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坚持典型带动,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着力选树一批少数民族党员脱贫致富典型来激发各民族同胞的内生动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的责任担当。
突出思想引领,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把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同时依托“国门宣讲团”、万名党员进党校、周一集中学习、“三会一课”等形式,以民族团结宣传月为契机,积极响应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教育活动,在全乡范围内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旋律。
强化阵地建设,激发民族团结活力。举全力高质量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项目建设,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等工作,建设马鹿塘、光坡、新坪、坪子寨、四楞、等养、富宝新村等“党建+”边疆党建长廊示范点。提升抵边自然村寨“红旗飘飘工程”,打造国门司法所、国门小学、国门卫生院等,旗帜鲜明的亮出边疆党建长廊强基固边、富民兴边的鲜明主题。同时围绕“心向中央、振兴边疆”主题,着力建设“一张边疆党建长廊名片”“一个边疆民族党建特色集镇”“一个搬迁点党建示范点”“一条红旗飘飘国境线”,在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创共建机制上出实招、下功夫,把边疆党建旗帜鲜明的竖起来,真正实现组织强、边民富、边疆兴、边防固、边关美。
脱贫攻坚携手民族团结同路行
牢牢将民族团结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以脱贫促团结,以团结固脱贫,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双融合双推进双达标。
抓产业扶贫,促进民族发展。通过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扶贫产业有机结合,真正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立在各族群众的实在利益、切身感受和共同未来之上。立足木城自然和资源优势,积极巩固传统产业、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长短结合,新老结合,找准切入点,持续巩固粮食、烤烟、咖啡、香料烟、甘蔗、澳洲坚果等传统产业,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路子,重点发展肉牛、黄山羊、生猪、石斛等特色种养业,提升农业整体效益,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与民族特色产业互促共赢的发展之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增收渠道也越来越宽,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工作的群众基础,使民族团结之花在民族特色产业带动下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抓基础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支撑,结合全乡实际,乡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为契机,跑部门跑项目,大力实施兴边富民政策,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促民生、利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得到顺利实施,村庄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文化等“五化”建设积极推进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改善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了各族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抓群众工作,民族团结心连心。抓牢分级包保制度,落实帮扶责任,县乡干部共338人挂钩帮扶935户贫困户、联系1338户非建档立卡户,通过“5+2”“白加黑”形式进行干部走访、户主会、火塘会等熟悉掌握村情民意,确保扶贫帮困真正扶到关键处、帮到点子上,不断加深帮扶感情,拉近党群干群关系。积极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文艺汇演等活动,培养真诚善良、知恩图报的道德情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真正在贫困群众中形成扶贫脱贫“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的工作导向,自主脱贫更加主动,勠力齐心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用实际行动最好的诠释民族团结共发展。
抓人居环境,示范带动再提升。坚持“与各族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机制,把准“脉搏”、对症下药,凝聚共识,通过乡村组三级微信群宣传矩阵、公众平台、横幅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民齐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由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牵头组织乡志愿服务队及9支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集中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打造美丽乡村,带动辖区内各民族群众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来,每月由农业中心对各村(社区)人居环境政治工作进行监测评价,以“红黑榜”形式进行通报,积极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在全乡形成示范带动,团结一心的人居环境整治新格局,乡村颜值再提升。
疫情防控彰显民族团结齐心力
疫情面前,木城乡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守望互助,齐头并进,绘就了一幅幅各民族同心抗疫的生动画卷……自疫情暴发以来,各族群众踊跃投身战“疫”一线,为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增添了强大动力,民族间的互帮互助,使民族团结友爱之花,在木城土地上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全民参与防控,筑牢战“疫”堡垒。发动全乡参与群防群治,织牢疫情防控网。设隔界洼主卡口一个,坚持24小时昼夜值守,为更好地加强群众的出入管理,各村(社区)、小组自动组成值守队伍,对29个自然村进行封闭管理,在这期间,很多党员、各族群众义务到执勤点执勤、捐赠酒精、食品、饮料等防疫物资,为木城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抗“疫”的工作氛围,干部、党员勇担当、带动家人、群众全参与,上下形成合力,成功构建了各族群众全参与的疫情防控格局。
筑牢群防群控,分组划片联户。坚持“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整合乡村及边境派出所力量,对辖区已出境人员、境外进入乡内人员、涉缅婚姻家庭人员、外出务工人员等进行逐户走访及电话联系,严格落实联防联控机制,组建以3至5户家庭为单元的联防联控小组,把全乡群众分成464个小组,明确小组长及成员责任,搭建“乡镇、村(社区)、小组长、网格化小组长、农户”的立体化网格化体系进行“小战区作战”,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以高度的责任感凝聚强大合力,确保了疫情防控全覆盖、无盲区。
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筑牢安全防线。巩固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五位一体”模式,每天由乡党委政府、护林员、驻地边防部队、民警开展定期24小时常态化巡逻,压实19.71公里国境线的人防技防措施;充分利用覆盖边境的视频和雷达监控,由边境派出所、边防连对边境线进行全天24小时监测;对乡内木城老厂、等养渡口进行暂时强制物理阻隔,实施封闭管理,织牢织密边境管控网。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控意识。采取大群带小群,村建大群、社建小群、户建家人朋友群的方式,通过广播、短信、通告多重载体,强化群众疫情防控意识。通过“班子带头+支部号召+党员先行”,成立5支防疫宣教党员先锋队,组织全乡42个基层党组织160名党员直接参与防控,结合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动员全乡群众进行环境大整治,全面消杀,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防范意识。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面对疫情,木城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汇聚成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终会赢得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
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精气神
木城作为一个民族地区,有着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乡党委政府坚持把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用民族文化的内驱力推动木城新发展。
民族文化活动促团结。凝聚力量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建设好一个阵地、建立一支文艺表演队、保护好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人、建设一个彝族新村、编排一套文艺节目,筑牢边疆各民族同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各项民族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强化守边固边意识。以彝族土巴拉乐器展演为主导,组织当地群众培训1-3支优秀民族文艺队进行表演,充分展现木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民间乐器的魅力,结合边境、民族、通道优势,在传统的民间文艺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之形成独特的国门特色文化艺术。每年定期举办彝族火把节和傈僳族阔时节,开展“上刀杆”、“下火海”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活动,群众自发开展老蛮坡村下蛮旦“二月八”晚会、乌木寨大沙坝情人节、各村春节联欢晚会,实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提升了民族荣誉感自豪感。
民族文化交流促发展。坚持各民族团结发展,近年来,乡内每年举行的赶集“元旦大街”“五一大街”、“国庆大街”以及每十天一次的“木城街”、“乌木寨街”、“鱼塘垭口街”都会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汉族、缅籍商贩到木城赶集,各民族饮食、民族文化、经济不断交融;木城乡彝族土巴拉乐器展演、火把节文化、傈僳族大噶、阔时节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原生民族,传播广泛,并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每年的木城乡彝族火把节和傈僳族阔时节,国门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民族间互联互通,推动中缅民间经贸交流,使各族人民更加相互理解、民心相通。
民族文化传承促延绵。近年来,木城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节庆、民族乐器等,努力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加大地方民歌、民俗研究力度,鼓励创作民间文艺精品。树立保护和传承意识,保护、发掘、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和建筑,力争每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1项以上传统文化项目得到保护和发展。通过整合乌木寨村乌绣专业合作社等资源,在传统服饰、刺绣、五杈布鞋等传统手工艺和三弦、葫芦丝、土巴拉乐器等工艺品的传承保护、做精做优上持续用力。继续做精做强彝族火把节、傈僳族阔时节等少数民族特有文化节庆活动。通过共同举办文娱活动,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互帮互助等方式,让各民族在木城这块土地上守望相助、水乳交融,实现同频共振、一家亲。
边疆治理促进民族团结共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是实现木城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根本,木城乡地处边境一线,一直以来明确把边境沿线作为党建引领边疆治理的主战场,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发展稳定作出新贡献,积极抓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实现了“边疆稳固、边境和谐、边民幸福”的目标。
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五位一体共参与。紧密围绕“打防管控建”一体化推进和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完善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军警为主、部门协同、民众参与的“五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牢固树立守边有责、守边负责、守边尽责的固防强边思想,积极参与边境管控,形成“寨寨是哨所、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群防格局。
创新共建新平台,边疆治理现代化。建立人员、科技防控网,深入推进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建设,充分调动专职辅警、界务员、护林员、网格员、信息员、治保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力量,深入开展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边境安宁。充分利用覆盖边境的视频和雷达监控,由边防派出所、边防连对边境线进行全天24小时监测,形成常态化、专业化、网格化道路治安防控网,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治安防范联动机制,巩固压实19.71公里国境线的人防技防措施。首创无诉讼社区与国门诉讼服务站,构建以法官、社区干部、司法所、特邀调解员为主体,木城边境派出所、国门诉讼服务站为支撑的调解网络,狠抓民族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精细管理促发展,民族团结稳边疆。为了“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依托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程,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作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巩固边境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增强民族群众维护边境稳定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涉外人员的动态的管理,采取“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模式,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的创建,持续深化“国门党建”、“军警地共建”、“云岭先锋”系列创建,规范“红旗飘飘”、“村村广播响”常态化运行管理,开展“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活动和爱党、爱国、爱生活、爱劳动、爱家乡“五爱”主题活动,实施组织强边、开放活边、守土固边、富民兴边、和谐稳边等“五边行动”,进一步凝聚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强大能量,更加坚定了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如磐信念,实现了边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边境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就木城而言,民族工作事关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今,走进木城这个边陲小镇,民族团结之花炫丽绽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硕果累累,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像一颗颗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在党的光辉普照下,携手走进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民族工作新常态下,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落实新要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为总揽,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推进现代化社会治理为保障,以民族互融共奋进为依托走出一条质量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优、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使命奋勇拼搏,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开放、团结、美丽幸福新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