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龙陵县县城南部怒江下游北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3公里,国土面积234.2平方公里,有国境线19.71公里,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重返五年前,道路不畅,通村、通自然村道路泥滑路烂,弯多路窄,晴雨不通,人畜饮水困难,农民靠天吃饭现象突出,人居环境村容村貌“脏、乱、差”,贫困发生率22.84%,是典型的边境民族贫困乡。而现在,当你从马鹿塘、绿根河口、隔界洼不同方向进入木城时,便会惊喜地发现,与五年前景象对比,宽阔的混凝土硬化道路,农田实现有效灌溉,各经济作物旺盛生长,户户有安全稳固住房且窗明几净,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各族群众团结友爱、积极建家园的精神空前涌现。这质和量的飞跃变化,兴边富民工程项目功不可没。2021年3月17日至18日,县级验收专家组成员对木城乡2013-2019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通过县级初验。兴边富民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边境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增强了边境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边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3年以来,我乡便围绕实现“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方式改善、产业基础增强、服务体系健全、基层政权组织巩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的兴边富民建设目标,结合贫困、边境、少数民族实际,大力实施受益全乡51个村民小组2539户、9428人的兴边富民项目。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硬化3条,全长29.66公里,促使全乡通村道路硬化率达100%,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86%,有效解决了项目区群众出行难和二次搬运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产业发展慢问题。通过集镇道路硬化、地下综合管沟、排水、排污、供水、强弱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为木城边境集镇完善集镇功能,改善了集镇及周边群众居住环境,有效解决了集镇道路通行难、雨季洪涝严重,输电线、通讯线、供水管线多乱杂,既影响环境又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为充分发挥边境集镇集散中心功能打下基础。同时改扩建灌溉渠道5条,全长20.54公里,促进甘蔗、烤烟、香料烟、咖啡、坚果、粮食等农作物产业的发展,确保了群众持续增收。
文化场所全覆盖。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个,受益8个村民小组,432户,1358人,使全乡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100%,为村两委提供了办公基本条件,使村两委能充分发挥组织、带领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产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职能作用,为村级组织开展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活动,和组织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技能,提高全民政治文化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村庄建设不断美化。项目区自然村地处边境,又是山区,农户居住分散,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高,为使边境群众顺利实现小康生活,除大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努力改善道路、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增加发展后劲外,必须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着力加强人居环境改善和提升改造。通过抵边自然村住房外观改造建设项目的实施,受益349户1409人,可有效美化自然村村庄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自豪感,进一步坚定了群众守土固边的信心和热情。
生活水平不断保障。对全乡范围内符合补助范围标准的边境常住农村居民实施边民补助项目,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边民补助的发放,提升收入水平强化守边动力,进一步激发了边民巩固边防的积极性、主动性,夯实了守边固边的群众基础。
兴边富民工程实施,促使木城这个边境乡旧貌换新颜,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聚集了各族群众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在今后,我们将持续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守护好、巩固好、发展好龙陵县唯一的19.71公里国境线,不辜负党和国家兴边富民、守边固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防安全稳定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