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寨村位于木城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30公里,距离县城11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3.28平方公里。乌木寨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以汉族、彝族和傈僳族为主要民族。在全村下辖的17个村民小组中,彝族聚居小组4个,傈僳族聚居小组5个。目前,全村共977户3153人,其中,少数民族共535户、1727人,户数和人口数占比均达到54.8%。在新的形势下,乌木寨村持续发力,不断打出“组合拳”,与各族群众携手共铸民族团结之“花”。
党建引领,绘就民族团结“初心谱”。始终坚持用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实现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总体形成村党总支和村委会齐抓共管、9个党支部和17个村民小组上下联动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国门宣讲团”进村入户宣讲、小组会、户主会、火塘会等形式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及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内容纳入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学习内容,不断提高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能力和素质,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得以有效、高效推进,在党的引领下不忘初心,不断掀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热潮,力促全村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易地扶贫,扣紧民族团结“连心锁”。马鹿塘村民小组共有农户45户169人,全部为傈僳族,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条件差,以前都是分散居住在1900米以上的大山深处,深受居住分散、交通不变、住房条件差等方面困扰,是典型边境少数民族贫困自然村。“以前的旧房子在山上,车辆无法到家,下雨的时候连摩托车都无法开进家中,住的杈杈房、茅草房、篱笆房,面积小,功能也不完善,一家和一家也不挨着,有时晚上串个门子都不方面,猪、牛、羊等牲畜和人都在一个院子里,不卫生。”村民余祖旺讲出了过去的不易。为切实解决马鹿塘道路不通、住房不稳、人饮不畅、生活不便等问题,从少数民族入手加强民族团结,通过多种渠道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通过统规统建,对安置点道路、住房、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场所、党建墙体文化、傈僳族墙体文化、农田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工程、环境绿化美化等进行全面建设,于2017年春节前45户农户全部搬入新居,如今马鹿塘规划整齐人居景观优美,既保留了傈僳人家民族原貌,又增添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新农村气息,真正实现傈僳族群众的“颜变”,正实现了各族群众的“心变”。“以前住篱笆房,现在住‘小标间’,以前走的路是泥巴路,现在走宽阔的水泥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多了,更加团结了……变化的太多,变化得太快,我们的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说起搬迁前后的变化,村民小组长胡志贵激动得竖起大拇指。多联系、多沟通,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困难的同时,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社会对他们的关心,才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扣紧各族人民之间的“连心锁”
感恩教育,奏响民族团结“暖心曲”。村“两委”牵头成立“乌木寨村教育基金”,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10%注入村级教育基金,用于奖学助学,促进教育发展。截至目前,教育基金会已共计奖励学生和老师223人,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其中以傈僳族村寨尤为突出,近年来多名学生考起重点院校、进入龙一中就读,搬迁直过民族的教育得到跨越发展。他们自发形成了只要小组中有考入高中的学生,每户出资50元给予支持鼓励,有考入大学的学生,每户村民出资100元给予支持鼓励,并将教育的支持奖励制度写入村规民约当中,形成一以贯之的长效教育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教育重视程度,让国门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去年,经历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余招艳终于接到了梦想中的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家里的条件让她脸上多了一丝顾虑和担忧,不过团结、朴实、善良的村民每家拿出100元钱向她家表示祝贺,解了燃眉之急,也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民族团结不仅是村规民约上的规定,更是各族群众发自内心的表现,他们的鼓励与团结就像一首首“暖心曲”,用爱和真情点燃着孩子们的梦想与希望。
文化挖掘,搭建民族团结“同心桥”。引入沪滇合作项目资金,成立龙陵县乌绣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51户群众,积极发展傈僳族、彝族手工艺刺绣、民族服饰等产业,引导支持民族手工艺发展,达到了传承、保护、开发的目的。加强对傈僳族、彝族文化、生态文化的挖掘整理,组建傈僳族、彝族民俗文化表演队伍6支,乐队1个,鼓励和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充分对外展示和交流傈僳族文化。不间断组织开展傈僳族阔时节、彝族火把节、打歌、山歌比赛、射弩比赛、陀螺比赛等一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在欢快的氛围中增强各族人民的感情。光坡小组村民自发成立木城光坡彝族香堂人民族艺术乐队,乐队成员28人,通过自编自导,以《香堂古乐新颂》、《香堂欢哥》、《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充满彝族民族风味又饱含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精神的节目活跃乡间,积极参与木城乡彝族香堂人火把节、傈僳族阔时节等演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和谐,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拉近距离,搭建民族团结“同心桥”
民族团结同心相携,兴边固边共谱新篇。乌木寨处处盛开民族团结进步花,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协力,携手共进,在乌木寨村共同谱写着边疆繁荣稳定,生活和谐美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