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木城:党建引领促脱贫 多产并举拔穷根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05日 08:25 浏览:[] 作者:杨俊杰 来源: 打印

仲夏走进富宝新村,是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庭院,到处洋溢着群众幸福灿烂的笑脸。富宝新村是怒江流域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抵边自然村,也是2016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之一。“以前,村里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道路交通不便,随处可见猪牛栏,各家各户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如今,村里环境大变样,有了文化活动广场、有了村民办事中心、有了干净公厕,令人倍感自豪!”木城乡鱼塘垭口社区村民杨有贵做梦也没有想到,村里会变得这么好,越来越多在外出务工村民回村建房、修房。“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一直是党委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以党建扶贫“双推进”为抓手,积极探索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路子,实施“一户一特色”产业,着力提升巩固脱贫成效,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补好旧鞋”,巩固传统产业。一是因地制宜谋发展。富宝新村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本村的地形、气候、人员结构以及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抓住产业发展难这一短板,积极动员群众种植烤烟、香料烟、甘蔗、核桃等。今年以来,富宝新村共种植烤烟520亩,预计实现年收入250余万元;新植甘蔗120亩,预计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核桃中耕抚育2000亩,预计实现年收入80万元。二是建立合作社求共赢。社区党总支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方式,建立了龙塘山黄牛养殖合作社、咖啡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融合,延伸放大党组织在产业链条上“兴村富民”模范和堡垒作用,提高农民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穿好新衣”,培育新兴产业。一是产业转型是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富宝新村的资源和地域优势,紧跟时代好政策,把产业发展核心逐步转移到肉牛、咖啡、坚果、中华蜜蜂等新兴产业上来,目前为止,养殖肉牛170头,种植坚果800亩、咖啡600亩,养殖中华蜜蜂1000巢,进一步拓宽了产业规模。二是产业带动促发展。按照“突出特色、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积极探索“党建+产业”的新路子,坚持从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入手,一方面着力从种养殖大户中培养一批示范带头党员,另一方面力求在党员队伍中培养一批产业致富能手,动员党员群众和致富带头人先种植、先发展,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先后培养出了陈和再、陈兴开、周林华等一批身边农村党员致富能手,进一步带动扩大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规模。

“新旧融合”,促进产业发展。一是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借助政策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放大农村种养殖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农业产值成倍增长,从而实现生态与产业融合。始终发挥村党总支的“火车头”作用,重点产业班子成员负责亲自抓,做到产业布局科学合理,逐步实现陈旧产业更换为新兴产业,实现土地资源收益最大化。二是技术支撑,增添发展新活力。定期开展各类产业技能相关培训,增强农户知识武装,提高农户发展本领,强化农户发展意识,培养农户科学的产业发展理念。今年以来,开展香料烟移栽、烤烟烘烤、坚果移栽、肉牛养殖等技术培训共30余次,受教群众1000余人次。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木城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的发动群众、鼓励群众,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互帮互助,形成共同发展奔小康的氛围。在党员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之前环境“脏乱差”、出门泥泞路的鱼塘垭口社区变成了如今“风景美如画”、条条道路通到家的美丽新村,实现了美化、亮化、硬化、绿化、净化,面貌焕然一新,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村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