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边塞木城
木城:无诉讼社区化纠纷促和谐,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28日 10:56 浏览:[] 作者:杨蓉蓉 来源: 打印

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距县城153公里,有国境线19.71公里,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全乡人口9465名,少数民族1174户、4001人,其中彝族傈僳族同胞占42%,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为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在龙陵县人民法院的支持与指导下,2019年9月17日,龙陵首个无讼社区和国门诉讼服务站落户木城,至今全乡5个村(社区)均已开展“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且运行良好。

联动共创“聚合力”。木城加强与创建无诉讼社区各方面力量的协作配合,形成分工负责、优势互补、联动共创无诉讼社区的强大合力。积极推动将无诉讼社区建设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加强与5个村(社区)的工作联系,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总结在推进过程中机制是否完善、人员联系是否畅通的问题,不断理清工作思路,同时勐糯法庭积极协助我乡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通过电话咨询答复、法官上门指导等方式,对法律适用进行指导,通过换位思考、创新方法、协调推进、畅通机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判预警“提效能”。依托5个村(社区)调委会对一般性矛盾纠纷定期排查,重大、突发性矛盾纠纷及时排查、敏感节点时期矛盾纠纷重点排查,对社区内发生的重大信访、矛盾易激化事件和群体性纠纷不良苗头倾向,进行分析研判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三个不发生:不发生以该村(社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诉讼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案件(因婚姻家庭纠纷而产生的婚姻家庭案件除外);不发生以该村(社区)公民作为自诉人或被告人的刑事自诉案件;不发生以该村(社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

多元化解“促和谐”。构建以法官、社区干部、司法所、特邀调解员为主体,木城边境派出所、国门诉讼服务站为支撑的调解网络,采取法官指导、庭审观摩、业务讲座、司法确认等形式加强调解能力建设,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水平。同时建立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机制,将“事后灭火”变为“源头防火”,深化“庭所共建”,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区各类矛盾纠纷苗头,对矛盾双方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将“判”的刚性和“调”的柔性相结合,将矛盾纠纷遏制在萌芽状态,力争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确保“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社区)、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

据悉,无讼社区创建后,即2019年9月至今,8个月时间,全乡民事纠纷进入诉讼程序仅7件(其中婚姻案件6件,此类纠纷不适用司法确认),司法确认51件,诉讼案件较上年同期明显减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各族群众,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法律服务在边疆延伸,为各村(社区)的平安稳定和居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