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干部的这两年里,最初满眼看到的皆是平凡,但是这次在这个没有硝烟的反贫困战场中,随着一个个贫困户被挖掘再挖掘,最终我被一家有志气的贫困户的信念打动着、震撼着......
平达乡安乐村中寨组余云光家,傈僳族,一家4人。
扶贫路上,看到过太多无住房、住危房的贫困户,但是来到余云光家的时候,我们在路边远远地看到房子,可是就是没有看到进家的路,打通他家电话后,余云光的妻子麻婶赶快出来接应我们,她不好意思地说道:“在这种地方,你们路都找不到了”,我只好说道:“是玉米长高了”。当我进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块菜地,玉米地和瓜地几乎遮住全部房子,当时我心里就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可以生活成这般模样。
进到家中,麻婶连忙用碗倒了几大碗水给我们,可能是因为简陋,她有点不好意思的慌忙着给我们倒水、端凳子,忙出忙进的。在她家座谈的时间里,我大多时候都是在听。通过了解情况,得知她家虽然经济困难、物资缺乏,但一直以来勤勤恳恳做朴实的老农民,虽然穷,但是从来没有跟村委会主动要过低保和任何物资,并且一心要供养自己的大学生儿子。在谈到她供养两个儿子读书的时候,我问她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夫妻二人,她说道:“因为穷”。三个字,深深触动了我,在扶贫路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因为穷”导致孩子想读书而因为穷没能实现大学梦想的,但是在余云光家我看到的是“因为穷”要让孩子多读书。
“因为穷”三个字让我又重新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她的家。房子是篱笆、床是地铺、一间房子就一个灯泡、简便小桌子.....我问麻婶,日子难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放弃供养儿子读大学,她说道:“有过,但是现在共产党政策好,就是要供读书了”。
麻婶说了好多话,我认认真真的听完,并且一直在想她说的“因为穷要读书”,也想到了曾在一次会议上听到县委杨鹤龄副书记说到过:“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走在扶贫路上两年,直到余云光家,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的真理。我也终于知道了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们可以生活成这般模样,因为他们是有信念的,他们穷的只是暂时的物质贫穷,而他们的精神上是有支撑的,就是再苦再难也要供养儿子读大学,是一辈子脱贫的信念。
在与麻婶的谈话中,说到日子苦,但她没有哭,她说得最多就是“现在共产党政策好,就想让儿子好好读书”。直到我们走的时候,她还边送边说“现在共产党政策好,还让你们挂念着”。我看着她,由一开始的心酸,变成了喜悦,我告诉她:“你家离真正的脱贫不远了!”,我看到她欣慰地笑了。
回来的一路上,我都在想麻婶的“因为穷要读书”和杨副书记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真切地体会到了扶贫是要先“富脑袋”的,其实贫困户里不乏志者,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好的政策,就一定能脱贫,就像余云光家,虽然贫穷,但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做到“人穷志不穷”,这样他们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会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