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象达社区高山寨立卡贫困户杨恩培成日价乐哈哈的,城里亲戚买给他的一头能繁母牛怀上了崽,他每天都要到山里割一大筐青草喂牛,让妻子熬一锅玉米粥给牛补充营养。老杨说,“咱得好好服侍这头牛,让它顺利产崽,不能辜负了城里亲戚的一片好心。”去年,昆明医科大学“挂包帮”龙陵县象达镇象达社区,副校长徐绍琼与杨恩培结为帮扶对子,徐副校长拿出8000元钱给杨恩培,让他买一头能繁母牛发展家庭养殖业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是昆明医科大干部职工情系贫瘠热土扶真贫真扶贫的一个缩影。
2016年伊始,昆明医科大向象达、大场、勐蚌3个村(社区)派驻了10名扶贫工作队员,按照省、市、县精准扶贫意见方案,对帮扶的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他们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逐一跟踪进行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大病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对缺技术的贫困户,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让每户有1至2名掌握1至3门实用生产技术的劳力;对缺致富产业和发展资金的农户,给予产业和优惠贷款扶持。做到了政策落实和帮扶措施的无缝对接,帮扶措施与贫困户和家庭成员具体状况的无缝对接。
一年多来,共投入资金206.48万元扶持挂钩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投入资金115万元扶持象达社区成立了龙陵县达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户135户,其中:立卡贫困户65户,以每户立卡户补助2000元、自筹2000元作为股金参与合作社分,非立卡户不补助资金的方式,养殖肉牛20头,出栏按10%归村(社区)集体、10%归合作社、80%归社员户分配,建成了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标准化牛圈及附属设施。带动村民养殖肉牛300多头,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路子。投入资金91.48万元支持象达社区学校、文化室、环卫设施等建设,向象达、勐蚌、大场三所小学捐赠电脑70台,捐赠各类图书1000多册,在勐蚌小学建成昆医大爱心书屋和多媒体教室,添置了3000多册图书和部分电教设备。邀请相关专家到挂钩村举办基层党建和种养业专题讲座11场。开展义诊4次,共接诊1130人,免费发放价值2万余元的药品,组织8名专家到龙陵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扶贫接诊活动,指导完成13起难度较大手术。
立卡户张云周把昆明医科大学给的2000元购牛补助款入股合作社参与股金分红,又筹资1.5万元,其中:产业扶持无偿资金4000元,购买了2头黄牛短期育肥,半年后出栏每头销售价在1.1万元上下,每头牛可赚3500余元。张云周当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信用社申请10万元优惠贷款,“有了这笔钱,就可以扩大养牛规模,大把赚钞票了。”对脱贫信心满满。
戴眼镜、夹克衫、牛仔裤、运动鞋,一身休闲装,瘦高身材的王建康看起来一点也不像社区第一书记。这位“85后”从大学讲坛派到象达社区当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两年来,他学会了“接地气”。刚进村入户搞扶贫摸底时,“身段放不下来,就不接地气,工作打不开局面。”王建康说,因为不了解情况,给干部和村民开会,还习惯讲些官话套话,听得别人直打瞌睡。后来,他学着其他村干部日戴草帽走田间,夜打手电访农家,“哪村民多往哪钻,问问生产聊聊生活,力所能及地帮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心贴近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群众心里话也向你说了。”在亲近群众中,王建康跟贫困户交了心。“书记,下连天雨了,你要加件衣服。”这是云盘寨贫困户黄永华学会用微信后给王建康发来的。黄永华先天肢残,行动不方便,只能靠父母照料生活。王建康经常上门看望黄永华,把他当成兄弟对待。黄永华没有微信好友,王建康主动把黄永华拉进朋友圈。还鼓励他在家中搞石斛枫斗加工和十字绣,自食其力。“你把群众当朋友,群众就把你当亲人。”现在,黄永华每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高兴的事,都要在微信上向王建康倾吐。
在大场村广泛传颂着昆明医科大驻象达扶贫工作队救助患血管瘤儿童黄兴海的感人事迹。今年10岁的黄兴海患先天性血管瘤造成双脚长期疼痛行走困难,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疗效甚微,欠下了一大笔债务,让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2016年初,昆明医科大3名扶贫工作队员进驻大场村,在入户调查摸底中了解到黄兴海的病情后及时向学校扶贫办领导作了汇报,决定对黄兴海给予救助。经学校到象达义诊的专家初步诊断,建议到昆医附二院冶疗。于是,开通了爱心接力救助通道,10月27日,黄兴海在父母和昆医大驻村工作队员张安骏的陪同下入院接受治疗。在学校领导和附二院专家的关心和帮助下,经过近1个月的介入治疗,小兴海的病情有所缓解。2017年2月7日至9日,小兴海在父亲和张安骏的陪伴下又到附二院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医院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小兴海的主治医生把治疗方案交给保山市安利医院进行就近治疗。现在,小兴海已经能够慢慢地行走,到学校继续上学了。
剪着一头干练的短发,穿着宽松的休闲装,乍一看就像个大男孩。记者在大场村委会见到张安骏时,她正用手机微信给黄兴海筹措医疗费,小张说,“第一次众筹筹到了3000多元钱,这点钱对小兴海的医疗费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主要是唤起社会各界的爱心,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小兴海。”
记者跟随张安骏一行到黄兴海家回访,小兴海全家5口人,60多岁的奶奶、父母亲,还有一个弟弟,居住的房屋低矮残破,屋无长物,一台电视机也是上个世纪的产品,简易牛圈里的一头黄牛悠闲地在吃草。回想起小兴海患病的日子,他的妈妈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她告诉记者,小兴海每年的医疗费是笔不小的开支,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还欠了不少外债,连电费都交不起。她感慨地说,“攀上昆医大的‘亲戚’是咱家的福分,否则,小兴海就没救了,我们全家都感激昆医大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