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郑世甲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为减轻社会负担,为分担家庭重担,更是为了山区的孩子。他身残志坚,一名普通的临时聘用教师,却情注教育,默默地在三尺讲台的岗位上坚守30年。背后的故事朴素动人。
郑世甲家住龙陵县象达镇邦公村,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他一家人仍然住着一间低矮的砖木房。从这里走出去的他,却曾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代课生涯。1987年,他应聘到较为偏僻的邦公村大香塘分小教书,从事他喜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10多个孩子与他很和谐。他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一晃就是11年。支撑他在讲台站下去的动力,正是他对山区的孩子、对教育事业一腔忠贞不渝的热情。2003年,龙陵县曾有一次代课教师的转正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原因,考试转正的机遇最终与他擦肩而过。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撤点并校,郑世甲工作的学校合并,学生纳入村中心小学就读,爱教育的他失业了。2007年,他打听到勐蚌村勐堆分小,因为距离中心校较远,交通闭塞,年纪大的教师不合适,年纪轻的又不愿意去的消息后,及时找到教办领导,恳切地说:“只要能让我教书,工资再少我都无所谓”。看着他诚恳、迫切的表情,学校领导毅然同意,让他接着走上讲台。但是,从邦公到勐蚌村,来往一百公里,有时候转车都要三、四次。在没有车的时候,这段距离对于一个小儿麻痹的患者来说就是一段艰苦的“长征”。郑世甲毫无半点怨言,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他总是一笑而过。当别人不解的追问的时候,他却坚定地回答:“我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正当他暗自下决心,准备参加2014年8月转正考试的时候。残酷命运的波澜又向他袭来,他女儿在2月份时被确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必须做手术。为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无奈之下,他利用假期带着病情加重的女儿到昆明做手术治疗,一心陪护女儿治病。恰逢转正考试前两天,就这样,他再次与最后一次转正考试擦肩而过。后来,由于勐蚌小学师资匮乏,他被学校聘任为保育员,负责学前班和低年级的一些教学工作。为了做好幼儿教育的工作,常常利用课后时间给自己充电,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常常熬夜看书到深夜;为了工作需要,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粘着”年轻教师教他如何上网查阅资料;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利用下午的闲暇时间挨家挨户地进行家访。
在平凡岗位的“临聘”教师郑世甲,爱教育,爱山区的学生,身残志坚,情注教育,把30年青春热血奉献给教育,用30年的经历诠释了一个残疾人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