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腊勐镇党委、镇政府全面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兴镇、文旅活镇、人才强镇”四大战略,按照“一心两翼三区”的规划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以“党建+人才培育”配出“一抹红”,为乡村振兴添“亮色”。一是聚焦“育”字出实招。深化乡村人才振兴“个十百千”行动,采取“实训基地+合伙人+致富带头人+新农人”的联动协调模式,每村打造1个人才实训基地、全镇招募10名乡村合伙人、培育100名致富(产业)带头人、组织1000名“新农人”技术培训。同时,把镇青年人才党支部作为培养人才和干部的摇篮,围绕特色产业、乡村治理等有的放矢地培育“领头雁”。二是聚焦“引”字激活力。以深化“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主动对接挂包单位、乡贤能人关心支持、献计献策、深度参与,持续建强“振兴人才库”。同时,循序渐进抓好镇级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规划设计、农副产品开发、法律等专业队伍建设,鼓励个私企业吸纳聘用市场管理营销助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三是聚焦“励”字铆干劲。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契机,用好岭岗寨电商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农村各类人才做好保障服务,积极构建开放有效的政策环境、支持创新创业创造的工作环境、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大展才能、大显身手。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通过向上推荐、向下输出、对外宣传、对内表彰,进一步激发乡村人才活力。

以“党建+产业发展”配出“一抹金”,为乡村振兴添“成色”。一是统筹谋划“一盘棋”。全镇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一心两翼三区”的总体布局将10个村(社区)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每个片区明确一个重点村,带动连片发展,其中,上片以大垭口为中心,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增收上做文章,带动长岭岗村、松山村;中片以腊勐社区为中心,在拓展商贸服务业增收上做文章,带动中岭岗村、新和村、沙子坡村;下片以大龙村为中心,在完善产业链配套建设增收上做文章,带动长箐村、白泥塘社区,切实搭建起“1+N”的抱团模式,强化“1+1”大于2的效果。二是多元布局“一张网”。千方百计推进“集体经济强村行动”,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本地实际,深挖潜力优势,积极探索产业服务型、商贸发展型、资源盘活型等发展模式。如:腊勐社区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成立岭岗情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合水果购销、农家乐运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和村通过土地流转引入紫皮石斛示范基地项目,下设支部书记带头带动群众规模种植百香果,实现从“一户”到“百户”飞跃,让百香果成为了群众增收的“致富果”,促进群众就业、增收;长岭岗村、松山村、沙子坡村联合成立同创烤烟育苗公司,抱团发展共促增收。2022年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90余万元。三是提质增值“一条链”。厚植农业发展优势,聚力推动种养殖产业向高质量规模化迈进,着力打造肉牛、生猪“两个万头”,烤烟、水果、蔬菜“三个万亩”样板,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业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完善冷链物流等产业配套设施,采取“企业入村、土地入股、群众入社、产品入网、文化入心”五条路径,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以“党建+示范点建设”配出“一抹绿”,为乡村振兴添“底色”。一是支部主抓,不等不靠干起来。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原则,按照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坚持多想办法少说困难、多投劳力少出资金、多动手做少花钱买“三多三少”的原则,就地取材、点石成金。充分尊重群众的主观意愿和主体地位,通过开展户主会等形式强化宣传发动,实现“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二是党员主力,冲锋在前带起来。按照“庭院美、厨厕美、居室美、家风美”的“四美”标准,打造党员示范户30户。组建党员先锋队,在简易房拆除、投工投劳等方面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如:新和村白追林党支部书记杨金艳、长箐村党总支副书记赵兰仙主动出资购置花籽草籽,无偿发放到农户美化家园,腊勐社区岭岗寨小组长带头拆除简易房2间,无偿提供出来拓展公共空间。示范带动全镇党员群众投工投劳1.2万个、筹集资金50余万元、捐赠陶罐、磨盘等器物3600多件。三是群众主体,长效机制管起来。建立网格化管护机制,建立定区域、定责任、定标准、定时间的“四定包干”坚决避免出现“重建轻管”“点成型、人就撤、村衰败”等问题,让示范点永葆“高颜值”。建立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改变陈规陋习,培育良好习惯。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确保村庄环境整洁如新,推动“一时美”变“长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