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个忙碌的夜晚,心中泛起了涟漪,看着他们佝偻的脊背、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大手、瘦弱的身躯,顿感心酸,那是经历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们质朴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坚强的心,他们满怀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
黄昏时分,天气阴沉沉的,还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因为扶贫工作,我成为了沙子坡村扶贫动态管理工作队的一员,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我们风雨无阻,进村入户,踏着泥泞的道路,越过丛丛的荆棘,只为打通扶贫“肠阻塞”,修通脱贫攻坚路的“最后一公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大家心情沉重,一语不发。
我们走进沙子坡村瓦房寨组的杨品良家,进家的道路泥泞不堪,两个年幼的孩子赤裸着双脚站在冰冷的泥地上,脚被雨水侵得有点发白。孩子的母亲是缅甸人,因为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寒暄过后她便起身整理凌乱的屋子。52岁的杨品良,从不远处的地里赶了回来,看到我们,他疲惫的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进屋后,只见他翻箱倒柜,本以为他在捣腾什么“宝贝”,走近一看,他拿出了一包茶叶,慢条斯理地说:“这是专门招待客人的茶,我平时都舍不得喝”。看着那包再普通不过的茶,悲凉的心竟泛起了温度,我自作主张地把这种温度定义为感动。喝着这世间最美的茶,我们都沉默了,寒暄之后的沉默,只因想起了那似曾相识的画面,想起了那些如流水般缓缓流淌的时光,这样的沉默于无声之处便已发出了人世间最动听的旋律。他向我们诉说着家庭的困难,但是从他深邃的眼眸里我看到了一种自信与坚定。这种坚定源于一个男人的担当,更源于他对家庭的责任。虽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入不敷出,可我依然嗅到了幸福的气息。有人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乐趣;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而此时此刻,我感知的幸福是知足,是家人的陪伴,是相濡以沫的理解与支持。
家,是孤雁向往的巢,船舶停靠的岸,落叶回归的根。或许,这样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比比皆是,不足以跃然纸上,但细微之处见真情,越是不起眼的小事,越能让人看到不平凡的精神。
经过大雨瓢泼之后,我们顶着炎炎烈日到松山村进行交叉检查,一日的起早贪黑,进村入户,结束后的喜悦溢于言表。沙子坡和松山村,完全不同的两个村,却给了我同样的感动。人情冷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纵使世态炎凉,却总有一种感动存在你我的心中;纵使淡漠无边,却总有一种信仰让人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