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农历五六月,烟雨迷蒙。淅淅沥沥的小雨伴随着农民们历经了一段紧凑的农忙时节后,稻田上又迎来了忙碌的身影。这时,沉睡在泥土里的田螺醒了,尘封已久的儿时记忆也活了。
“一个螺蛳烧十二碗汤”,这是长辈们口中广为流传的话语。从小生活在农村,习惯了与泥土打交道,喜欢泥土那份特有的气息,自豪于自己是个在泥土中长大的孩子。也因田螺躲在泥土里,自然就增添了儿时对泥土的向往。
在我的家乡,五六月时节,稻田里随处可见“摸螺蛳”的身影。相邀三五伙伴,挎上一个竹篮,果断挽起裤管,勇敢伸脚下水。刚插完秧的稻田,田水慢慢变清,顺着秧沟寻找,你会发现大大小小的田螺,在稻田里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下水无需多长时间,竹篮里的田螺便够美餐一顿了。捡回来的田螺不能立即食用,需用清水养上几日,或用淘米水换洗,等到田螺肚里的泥浆被吐洗出来后,才能进行烹调。田螺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能做田螺汤,也可取肉后加以佐料清蒸。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碗炒田螺。刷洗干净后去掉田螺尾部,准备花椒、干辣椒、盐、白糖、料酒、姜、大蒜等调料,再加以酸笋、帕哈、腊肉皮、大白菜、香薄荷等配菜。待一切准备就绪,热油后下各类调料,放入腊肉皮,待肉皮炒黄后放入酸大笋,加适量盐巴至酸笋水汽炒干,当听到锅里发出“啧啧”的响声时,便可下田螺焖炒。翻炒几次后,加入自制陈年豆腐水,用豆腐水去除田螺自带的泥土气。此后,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了。田螺肉质有弹性,烹饪时需一段时间,小火焖至一个小时左右,调料与田螺肉有了个完美结合,再加以配菜,一碗美味的田螺便可出锅了。
家乡人赋予田螺“盘中明珠”的美誉,它肉质丰腴,营养丰富。螺肉富含维生素A、蛋白质、铁、钙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健康食品。其营养成分的含量和组合优于鸡、鸭、鹅肉等。在常见的水生动植物中,营养价值仅次于虾。同时田螺还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有清热利水、除湿解毒之功效。龙江田螺肉质鲜美,香气浓郁,是一道美味佳肴。闲暇的周末,带上家人,约上好友,前往龙江,领略一番美景,吃上一碗田螺。届时,热情好客的龙江人民定会教你最接地气的“手抓吃法”,当你用手捏起一个田螺,放在口中轻轻一吸,肥硕的螺肉连带香醇的汤汁一起滑到嘴里,鲜香浓郁、满口滋味,真可谓是一场难得的味觉盛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为美食跳动的弦。家乡的那一碗炒田螺,拨动了内心对美食挚爱的神经,勾起了儿时洋溢在稻田里的欢笑声。那一碗炒田螺,蕴含着故乡的味道,牵动着游子思乡的情缘。农历六月,我,牵挂那一碗炒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