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龙陵县龙新乡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在“准、广、深、实”上下功夫,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计一线寻良方,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擘画出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旅游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坚持问题导向“准”切入。聚焦乡村振兴问题,超前谋划,提早布局,带着问题调研,瞄准问题“靶心”,让调查研究直奔问题。围绕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吸引游客发展旅游、发展什么产业、建立什么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何实现增收等问题,迈出“泥腿”,以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的姿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带着问题到一线看究竟,到群众中寻找答案,在调研中寻出路。从举办的“丰收节”到“欢乐跑”活动,再到举办的傈僳族“刀杆节活动”“勐冒洋芋节”“蚌渺周末营地”及“雪山旅游文化节”,龙新乡立足发展实际和资源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准”切入,围绕举办活动主题、类型、规模、场地踏勘选取、游客意向、资金筹备、活动形式等问题“靶向”调研,寻答案、找出路、累经验,制定实施方案,成功开展系列活动,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实现经济创收2000余万元,打响龙新农文旅融合知名度。

坚持分类施策“广”覆盖。针对调研对象差异化、发展要素多样化,龙新乡坚持分类施策,确保调研全覆盖、情况全掌握。实地踏勘,充分分析所具备的交通区位优势,全面摸排掌握资源优势,依托境内生物生态特点,对全乡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同时结合农户意愿,对游客意向和需求进行问卷调研及县域内市场存量调查,以分类调研、分类施策方式对全乡资源分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实现明优势、找短板。围绕产业发展难题,坚持市场需求、发展定位、气候条件、区域规划、配套基础条件等覆盖调研,农户意向、产业现状、政策要求、招商运营等精准调研,分析产业20余个,实地踏勘150余次,征求农户意见500余人次,围绕对象差异性分类施策,做到开对药方、抓对药、抓好药,确定了白茶、有机蔬菜、勐冒洋芋、荆竹坪石斛、雪山古树茶和人工菌等产业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各村(社区)不知道发展什么的问题。

坚持灵活形式“深”推进。采取面上覆盖和“解剖麻雀”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纵深推进调研走深走实,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踏勘、蹲点调研、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电话访谈、入户召开火塘会、板凳会等多种形式,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用好“三个工作法”,坚持发展规划让群众知晓、发展策略请群众出题、发展成效由群众评判,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摸清各村(社区)存在的困难,找准分析发展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勐冒牛场租赁期满之际,龙新乡超前谋划,积极作为,先后30余次到勐冒牛场现场踏勘了解区位、土质、使用情况等现状,深入120多户农户家中了解诉求、意愿,与租赁方对接掌握土地流转情况,协商解决办法,在多形式、多方面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牛场土地“平田改土还农户”的解决方法,积极争取项目对勐冒牛场234亩土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打造,解决了126户农户的烦心事、揪心事。

坚持调研成果重“实”效。调研不是目的,形成调研报告也不是调研的“终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龙新乡在调查研究上突出“实”调研,以“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作风,推动调查研究走实、落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做深做实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明确发展思路,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发展“肠梗阻”,先后打造了勐冒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蚌渺湖草甸露营地、雪山景观瀑布、千亩梅园、人间仙境蚌渺湖等景点,走在前列建设了勐冒坪子组、雪山秋场、绕廊新寨等系列示范点,探索打造周末便捷“消费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翻番;同时,完成3条乡村道路窄改宽,安装集镇路灯121盏,黄草坝农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全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集镇容貌得到整治提升,群众幸福感全面提升,调研落地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