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民族宗教
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04日 11:01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一、基本情况

龙陵县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边疆为一体的多民族杂居县,有国境线19.71公里,全县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在10个乡镇99个村(社区)中的371个村(居)民小组,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傈僳族、彝族、傣族、阿昌族。全县有一个民族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7个民族村(即木城社区、花椒村、乌木寨村、大寨社区、黄连河村、安乐村、芒麦村)。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30.5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8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9%。其中,傈僳族6960人、彝族6665人、傣族2666人、阿昌族1130人,其他少数民族2429人。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积极实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加快“教育扶贫”攻坚步伐,在全县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对寄宿制中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250元、对寄宿制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人口较少民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250元。对就读高中(职高)少数民族学生每年每生发放500元生活补助。龙一中开办少数民族高中班,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分数线下调20分。全县少数民族在校生共3042人,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8年以来每年分别安排民族地区10名教师参加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举办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班和“直过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木城民族中学、木城乌木寨完小、平达安乐村完小等学校开展以民族舞蹈、音乐、绘画、手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民族乡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工作,惠及全县1个民族乡、6所中小学、1217名学生,在青少年群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是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我县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较为偏远的高寒山区,水冷草枯、山高坡陡,生活环境十分艰苦。虽然近几年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了不少项目扶持,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两基”普及虽实现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但城乡差距、重点学校与民族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支持不明显,形成了阶层差异,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教育质量提升不明显。二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育服务质量不高。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要下大力气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方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每年安排相应资金筹建少数民族教育基金,重点奖励民族乡、民族村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和救助贫困大中专学生及高中生,引导优势教育资源投向少数民族地区,动员民族地区干部群众从幼儿教育抓起,激发少数民族群众上学热情,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

2、把重点放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精神,从战略高度谋划民族工作,紧紧围绕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为重点,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结合《龙陵县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规划》,坚持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一是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面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逐步使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配备、图书、体育场、绿化面积等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校舍危房全部消除,教育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加速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实现新突破,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二是巩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努力办好每一所中小学校,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继续办好民族高中班,逐步提高民族高中班生均公用经费和贫困学生生活补助标准,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服务,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按照“一县一示范、一乡一中心、一村一个园”的要求,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支持办好“双语”幼儿园。逐步在边境县、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开展未能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教育全覆盖。三是找准双语教育工作的突破口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把双语教育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为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双语教育,建设一支与双语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结合龙陵县双语教师队伍现状,制订了实施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每年选送5名优秀少数民族教师到各类学校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在民族中学多形式地开展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四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在直过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全面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有计划分批次开展重点培训,确保45周岁以下人口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在不通汉语地区小学低年级推行双语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小学三年级以前通过汉语关,学会普通话。每年完成5人次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确保普通话口语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在民族地区学校每年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写和规范汉字书写比赛,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3、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各级政府应该致力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要增加教学设备设施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定期推举教师到教育水平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和进修的方法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思想修养及教学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召集志愿者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的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水平。

4、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扶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各级职业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的具体条件设置适合的专业向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收学员,比如涉及农林牧副渔等管理专业,毕业后政府就业安置优先到贫困地区从事与其专业对口的岗位,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对于农林牧副渔业的管理经营水平,进而提高其依靠农林牧副渔业获取经济收入的能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