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流光溢彩,成为全县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大,各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弘扬传承,在提高各少数民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县文化事业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特色文化
(一)民族传统节日。龙陵县傈僳族、傣族、阿昌族、彝族4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并按期举办。傈僳族有“阔时节”、“刀杆节”“射弩会”等,彝族有“火把节”,阿昌族有“蹬窝罗”,傣族有“泼水节”。在节庆日期间,少数民族群众都载歌载舞,充分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民族传统工艺。龙陵县民族传统工艺具有代表性的有:平达傈僳族女子服饰工艺,由七种颜色、七个部件组成,色彩绚丽、雍容华贵,犹如清代宫廷服饰,被国家民委、文化部确认为中国56个民族中傈僳族的标准服饰,曾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服饰展三等奖。传承人余招娣201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勐糯傣族民间剪纸工艺,代表剪图为“五样花”、“弯菊花”、“四叶花”、“凉姜花”,设色精妙、精湛别致;河头阿昌族刺绣工艺,主要在“帐檐”、“枕头”、“花鞋”上进行刺绣,针线巧细、图绘优美。
(三)民族传统表演艺术。龙陵县民族传统表演艺术具有代表性的有: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从传统祭奠仪式演化而来,以“刑天舞干戚”的气势,生动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卓绝精神,曾在云南省第六届民运会上获表演项目一等奖,龙陵县傈僳族《刀杆之歌》在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大寨中获“彩云奖”金奖;傈僳族民间体育表演“嘟达达”,由于简单、易学、易普及、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加之极富观赏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曾在2002年全国第七届运动会中获二等奖 ,2005年,傈僳族民间体育“嘟哒哒”作为抬击球类申请为国家专利,201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江传统傣族花棍表演,主要套路有“小四门”、“猴子背棍”、“孔雀展翅”、“双梅花”、“豹拳”等8套,融入傣族女子嘎光舞蹈作陪衬,刚键奔放和优美柔情相得益彰;龙山阿昌族传统舞蹈表演“蹬窝罗”,鼓点激昂,舞姿奔放,既传承着阿昌族的历史,也传承着阿昌人的音乐、舞蹈;木城彝族(香堂人)的土巴拉器乐演奏,能够魔幻般地弹奏出回肠荡气的旋律,其中“酒醉筒”乐器能从24度的最低音毫无裂痕的滑向最高音或从最高音滑向最低音,在当今所有中、西乐器中没有任何乐器能达到,受到了中外音乐专家的高度关注,土巴拉乐器演奏的《欻豆》曾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彩云奖”金奖,“酒醉筒”于2004年被国家专利局授权专利。除上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态外,龙陵各民族还有陶艺、泥塑、面塑、竹编、麻布制作等民族传统工艺及“长筷戏新郎”、 “花腰带”、“打歌(刮欠)”、“目刮”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大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近年来,切实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扶持力度,2016年以来,在全县少数民族村寨实施民族专项资金项目45个,争取民族专项资金补助4818万元。重点实施了2个示范乡镇、5个民族特色村寨、31个示范村和解决少数民族特殊困难项目,民族地区初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争取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项目,加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村寨建设、村级民族文化广场、民族语言文字培训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二)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制定有力措施,抽调专门力量,切实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力度,逐步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2016年来龙陵县民宗局共实施少数民族文化项目7个,项目资金67万元。其中,民族文化精品工程1项,总投资2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20万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程6项,总投资47万元,省级专项经费补助47万元。一是收集整理了《滇之锦绣——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服饰考析》、《云南省地方标准——傈僳族服饰第一部分:龙陵区域花傈僳》、《龙陵县傈僳族传统文化资料汇编》等材料等书籍。拍摄《傈僳族服饰》、《火把节歌调》、傣族剪纸等视频资料。二是成功打造龙新乡陆家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和勐糯大寨、木城坪子寨3个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村寨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有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勐糯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民间艺术之乡”;平达、龙新、象达乡先后被保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民族文化之乡”、“刀杆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乡”。
(三)抓好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注重把热爱民族文化、有民族文化知识底蕴的干部选拔到民宗、文体等职能部门任职。把民族文化人才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重点对民族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让他们了解熟悉民族文化,使之成为传承、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建立完善基层少数民族文化人才资料库,积极为各类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人才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搭建平台。支持组建了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艺术团、彝族香堂人、土巴拉乐器表演团、“嘟哒哒”表演队、阿昌族农民文艺演出队等多支业余民间文艺表演队,并以“专业带业余、业余补专业”的形式,把专业队伍与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专业队伍来带动业余队伍,不断提升演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