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文化旅游
非遗与旅游融合 让文化“活”起来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6日 09:37 浏览:[] 作者:周潞 来源: 打印

龙陵县文旅局通过文旅结合创新发展的方式,非遗和旅游相互成就,以文化促旅游,守护中华民族文脉,发现和传承非遗之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也让旅游火起来。

2021年11月8日(民族文化工作队)组成田野调查组和摄制组一行8人,在象达镇、平达乡对非遗与旅游结合的课题开展田野调查,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记谱等方式,多角度立体的调查考证象达面塑、傈僳族“萨片麻姑”制作技艺、傈僳族麻纺织工艺,并筹备省级非遗项目申报的相关业务工作。

象达是保山市的文化古镇之一,有新石器文化遗存、抗日战争遗址、温泉、古村落等,为滇缅古道要隘之一,省级非遗项目“象达纸伞”就落户在营坡村南海寨,在南海寨至今还留存着民间传统美术——面塑。象达面塑于明末清初出现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代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面塑常用于节庆、祝寿、谢家土等敬神蒸供的庆典活动中。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被称为“指尖上的非遗”。

在南海寨传承人钱庆美家中,她与女儿王坤芳手里捏出的“小羊跪乳、喜鹊踏梅、凤穿牡丹、白鹤游松、十二生肖”等面塑作品,造型纯朴生动、萌态可爱、栩栩如生;设色对比鲜明、大胆浓艳而不俗,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智慧。象达面塑已脱离了食用的范畴,成为当地群众联络感情、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民俗文化符号,也是中原文明与边塞民族融合的结晶。随着旅游的发展,面塑这种“小玩意儿”更能显示其文化魅力,在民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傈僳族是历史悠久的直个民族之一,平达乡黄连河自然村于2005年被命名为保山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在黄连河村,省级非遗项目有“傈僳族服饰”、民间体育与游艺“傈僳族‘嘟哒哒’”。居住在黄连河村一把伞的余宗富是制作“萨片麻姑”的传承人,“麻姑”傈僳语意为“口弦”,“萨片麻姑”意为“三片口弦”。其制作流程有选料、取片、制形、制舌、调音、削制等工序。“萨片麻姑”不仅在制作方法上颇具特色,在演奏方法上也非常别致,演奏时把三片口弦呈扇形平排置于唇边,利用口腔的共鸣,唇、舌、口型的变动,引发竹簧舌振动发出悠扬的音律,“萨片麻姑”制作技艺集精妙构思、物理原理、构成比例、小巧便携的特点,是傈僳族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是傈僳族跳跃在唇齿间的音符。

居住在平达乡河尾社区乐平寨的傈僳族,至今仍有不少人家还保留着古老的织布机,传承着傈僳族原始文明遗存——麻纺织工艺。在当地傈僳族中,用火麻杆皮做原料进行纺麻织布,是每个傈僳女人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从安乐村中寨搬迁至乐平寨的傈僳族中,余凤秀是其中的麻纺织工艺传承人。

傈僳族麻纺织技艺源远流长,有“生时裹裆被,死亦裹裆被”之说。傈僳族麻纺织的工艺流程分为纺麻和织麻两个部分,虽然材料工具简单但制作流程及其繁杂,有二十道复杂的手工环节。从播种、砍麻过程的《砍麻调》民谣中,傈僳族就唱出了对雌、雄植物的认识,蕴含着植物开花、授粉、结籽等农耕时令的痕迹。纺织则是在自制的纺织机上,运用计线分组穿“纵”和“梭”,并运用经纬线交织的方法纺织出麻布,边织布边唱《织麻调》。民谣折射出傈僳族麻纺织过程中,织出好布要把好纺麻关的内在联系。在傈僳族在长期原始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就已经出现了特有的计算和统计方法,可以直观的看出他们在生活和劳作中的勤劳与智慧。

县文化馆(民族文化工作队)非遗田野调查组经过十天的紧张的工作,认真细致的访谈、调查考证和详实的记录,形成了三个重点非遗项目的调查报告约1.7万字、照片6500张、拍摄视频资料559.1GB,收录民谣曲谱6份,举办传承人培训4期150人次,组织传承活动4人次,并筹备制作三部专题录像片,收获颇丰。此次专题调研是我县文旅结合的实践与创新,预示着非遗和旅游相互成就,将激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