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入校本课程,让乡土文化“活”起来。各学校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特色课程,将非遗文化与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广泛开展“非遗”教育普及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如龙山镇中心学校、象达镇中心学结合本地非遗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分别编写了《剪纸》《油纸伞》等校园读本,从《油纸伞》历史、《剪纸》技巧到艺术鉴赏,构建系统教学内容。平安小学引入“陀螺”文化,利用当地深厚的“陀螺”文化底蕴,丰富教学素材。
二、融入课后服务,让教育品质“提”起来。一是拓展学习领域。各学校不断提高课后服务品质,推进课后服务有深度、有广度、有质量、有特色的内涵发展,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面塑、纸伞设计、剪纸、土陶等多个非遗学生社团,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平时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知识和技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二是激发学习兴趣。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趣味性和观赏性,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互动体验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勐糯镇开展傣族剪纸教学,通过折叠、剪裁等技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进行创意构思和设计,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融入研学实践,让动手能力“强”起来。各学校将“非遗”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纳入研学实践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亲身体验竹编、陶艺等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非遗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如象达小学播放《油纸伞》非遗传承纪录片、制作动画演示传统技艺后,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展示油纸伞制作技艺。同时还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相关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传艺。如龙山镇城区小学教育集团的“面塑”进校园,让学生学习面塑的基本手法,如揉、搓、捏、拉、团、按等后,亲手操作,锻炼了手部的协调能力。镇安镇幼儿园在老师的陪同下走进非遗土陶工作坊,观看土陶传承人现场演示拉坯、施釉、雕刻、绘画等传统技艺后,幼儿进行了土陶制作尝试,使幼儿触摸了非遗的脉络,了解土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