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摊经济兴起,夜间消费需求持续攀升。龙陵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此为契机,紧扣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的目标,以小微空间治理为重要抓手,创新构建“疏堵结合、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夜市“蝶变”之路,着力实现居民需求、商户诉求与管理要求这一“三求关系”的动态平衡,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龙陵县城区内165户摊贩自发形成占道夜市集中点6处,自发夜市“小、散、乱”且油烟噪音扰民、交通堵塞、三防设施缺失、管理缺位等问题突出,成为“脏乱差”典型及市民举报投诉重点。为解决这一问题,龙陵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一线调查走访座谈、了解民意,建立了“1+6+N”联动机制:“1”即综合执法局统筹协调,“6”指公安、市场监管、卫健、住建、自然资源、龙山镇6部门常态监管,“N”涵盖社区各方社会力量,探索出“疏堵结合、政企联动、规范提升”的夜市治理新路径。
经多方协调、组织召开联席会议4次。最终,确定在城南片区公租房北区对面、原永顺酒店一片县城闲置空间建设规范夜市。同时,调动社区力量,引进社区公司投资60余万元改造建成华富夜市、兴农夜市2个规范化夜市,占地8000㎡,并规划摊位516个,基本满足城区夜市业态需求。
与此同时,在新夜市创新实施了“三定四统一”管理规范模式,即:定时段、定区域、定标准,统一登记备案、统一卫生管理、统一安全培训、统一垃圾清运。且新建夜市摊位优先满足原有165户摊贩抽选,大大提高了原有摊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夜市还设置了“爱心摊位”,为残疾人实行免50%摊位费,为老弱和“背篓经济”群体预留部分免费摊位。

期间,县综合执法局以党建引领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与龙华社区、龙山社区组建3支党员劝导队先后5次深入一线开展宣传劝导工作,制定《夜市文明公约》,实现商户自愿搬迁率达100%,凸显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高度契合,城市管理认可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目前,新建的夜市规范设置了烧烤、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功能区,提供就业岗位460个,举办了2场“开市”活动,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从开市至今,拉动消费100余万元,实现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真正实现“市容”与“繁荣”共存。
供稿/龙陵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卢 江 董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