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陵县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放在突出位置,聚焦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协同发展和服务创新,探索形成多元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总量增长与群众增收“双提升”。2024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925.92万元。

招商合作让“资产”变“红利”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交通区位等优势,精准招商引进龙头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提供管理服务、劳务输送等方式,促进村集体增收。比如,勐糯镇田坡村引入云南恒冠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万亩柑橘类水果种植基地,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云冠橙,构建“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增收渠道,2024年,216户管理户户均收益9.1万元,335户土地出租户租金和分红514万余元,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又如,龙新乡勐冒村、龙新村引入保山万众毛绒玩具有限公司,投资120万元建成毛绒玩具加工厂,吸纳11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资源盘活让“闲产”变“活产”
充分挖掘村集体现有的资产资源,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交付农民或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利用,有效盘活闲置房产、办公场所、闲置校舍、荒山林地等“沉睡”资源,促进村集体增收。比如,龙山镇杨梅山村专业合作社与鑫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盘活搬迁点闲置土地15亩,建成石斛花卉催花种植示范基地,整合校点优化布局后的闲置校园资源,建成龙陵首家村播学院,带动当地群众从事石斛花卉销售80余户,每户年均可增收2000-4000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平达乡橄榄寨村盘活青贮料基地,对接栗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租管理使用,将橄榄寨牛场转型为茶叶精加工基地租赁给润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带动当地茶叶种植户增收400余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

抱团取暖让“单打”变“共赢”
按照“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相近”的原则,乡镇党委统筹整合资源资产资金,通过强村带弱村、联村共建等形式,探索实践资金共筹、项目共建、收益共享的协同发展模式,有效破解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的“三无”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比如,龙山镇党委统筹整合7个种烟村资源,成立龙陵县户孔烤烟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61.3万元建设烤烟苗棚485个,采取规模化育苗、精细化管理,带动农户和村集体增收。2024年,实现570余户受益农户收入达2976.34万元、村均分红3万元。又如,象达镇由15个村入股50万元,成立象贤供销专业合作社,整合全镇农特产品资源,积极对接高校、企业、机关等单位,多方式、多举措打通果糕、干栏片、苦荞茶、油纸伞及紫皮石斛制品等60余种本土产品的销售渠道,每年带动1600余户农户增收480余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
产业带动让“村民”变“股民”
依托本地特色产业优势,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由村党组织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共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增收”。比如,碧寨乡坡头村依托天宁火腿的口碑和质量,采取“党总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天宁火腿加工专业合作社,与诺邓朝胜火腿加工厂签订收购协议,带动16个村民小组900余农户增收2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又如,勐糯镇海头村依托气候优势,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二八分红”模式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企业负责技术和销路,群众提供土地及劳力,所得收益按农户占80%、企业占20%进行分配,实现农户增收24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
农旅创收让“风景”变“钱景”
依托当地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服务潜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促进村集体增收。比如,龙新乡雪山村成立农旅发展公司与腾冲等外地旅游公司合作,打造雪山瀑布、乡野厨房、农耕文化广场、半山露营地等景点,依托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推出徒步登山、瀑布打卡、系列“亲子”游、美食套餐、果蔬采摘等乡村旅游体验活动,实现收益1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又如,龙江乡以“稻花鱼节”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2024年带动全乡群众增收5400万元,其中赧等村采取项目资金、流转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股龙陵丰硕农业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我在龙江有点田”、果蔬采摘园、特色民宿等服务,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有偿服务让“服务”变“分红”
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由村党组织探索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各类群体提供加工、流通、仓储、劳务等有偿服务,促进村集体增收。比如,龙山镇龙华社区成立龙陵县华富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物业+家政+劳务+餐饮”有机融合,面向5个城市社区提供公共设施管护、小区绿化美化、安保保洁、餐饮保障、水电维修等服务,解决110人就业问题,2024年实现社区集体经济收入281.25万元。又如,镇安镇镇安村成立龙陵县洁安公共服务管理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资源力量开展农贸市场管理、仓储物流服务,带动当地1000余户果蔬种植户就近售卖蔬菜、水果等各类农产品,每年实现收入8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4万元。
供稿/中共龙陵县委组织部 李汉忠 杨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