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是我们好几个战士的生日,我代表家乡的人民祝大家生日快乐,这个是我们家乡少数民族的服装,今天就给大家穿上,代表着家乡人民对大家的一个感谢之情。”木城乡“兵阿妈”志愿团队员郭玉琴在木城乡驻地部队集体生日中感激地说道。

每个月一次集体生日,是木城乡驻地部队的惯例做法,通过一起包一次饺子,一起唱一次生日歌,一起做一顿民族特色菜肴,不断增强战士间的团结和友谊。而这一次“兵阿妈”志愿团队的加入,让集体生日变得更加有意义。寿星刘智杰感动地说道:“我过了很多次生日,但这一次“兵阿妈”过来为我们过集体生日,体现了“兵阿妈”对我们的关心和鼓舞,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更加坚定守护好我们身后万家灯火的决心。”

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是龙陵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国境线长19.71公里。当地在推进军地融合共建中,形成了以党的二十大代表、木城乡老满坡村党总支书记郭玉琴为主心骨的“兵阿妈”志愿团队。她们长期奔走在驻地部队与群众之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驻地部队和军人家属的心田,让民族团结和军民共建有效衔接。自2022年“兵阿妈”志愿团队组建以来,多次走进军营与部队官兵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让远离家乡的“兵孩子”感受到来自第二故乡“母亲”的关爱。“兵阿妈”志愿团队员郭玉琴到部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还经常单独与战士们面对面交流,给战士们做一些心理疏导。“有一次我去部队里面宣讲,看到一个战士心事重重的样子,通过了解,知道这个战士从厦门过来,有一些难适应,我就以一名母亲的身份和他交心谈心,慢慢地他就融入到了驻地部队这个大家庭中。”“兵阿妈”志愿团队员郭玉琴认真地说道。

驻地战士吴亦航就是郭玉琴说的那位战士,“正是有像郭妈妈这样的人,算是我在云南的“母亲”,我才能更好地适应这里的环境,现在我已经能跟得上连队的节奏,肯定少不了郭妈妈的功劳。”驻地战士吴亦航发自肺腑地说道。

龙陵县一直着力解决好现役军人的“后院”问题,努力做到让前方的战士官兵安心、后面的家属暖心。家住龙陵县木城乡老满坡村的王子凌家,由于儿子去了部队参军,让本就缺少劳动力的王子凌家犯了愁。“兵阿妈”志愿团队得知情况后,隔三差五上门提供帮助,有效缓解了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娃娃去部队服役三年了,我种的地块又多点,在农忙的时候,她们会直接上门参加我的劳动,让我得到很大的帮助,也让我感觉到特别温暖。”龙陵县木城乡现役军人家属王子凌心怀感激地说道。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兵阿妈”志愿团队关心帮助驻地部队的同时,“兵儿子”们也主动作为,用实际行动给当地的“家人”纾难解困。龙陵县木城乡鱼塘垭口社区村民陈和再因身体多病,不能长时间劳作,妻子成为了5口之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家里老人已经80多岁了,小娃一个在读初中,一个读大二,家里主要劳力也只是靠媳妇一个人在维持,一到农忙季节,官兵就主动来帮忙,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家庭负担也减轻了很多。”龙陵县木城乡鱼塘垭口社区村民陈和再一边给烟苗“破膜围土”一边说道。 驻地战士乔光敏一边帮助陈和再干活一边说道:“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为老百姓做实事。”

近年来,龙陵县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光荣传统,巩固发展了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兵阿妈”志愿团队成为边境线上一座稳固的军民友谊之桥,实现“兵儿子”与“兵阿妈”的双向奔赴,让“双向奉献、互动共赢”成为广大官兵及当地群众的共同心声和具体行动。“我们组建‘兵阿妈’团队的目的,就是让驻地官兵有一种家的温暖,为当地现役军人家庭解决一些实实际际的困难,让官兵安心地守护好万家灯火,我们这个团队做好他们坚强的后盾。”木城乡“兵阿妈”志愿团队员郭玉琴语重心长地说道。
记者/李开平 苏焕芹 刘 羽 闫 敏(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