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在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中,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以象达镇营坡社区被列为2022年度全市“乡村振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为契机,立足红色资源优势,融合乡村风貌,致力打造新时代“红色村”,以“红色领航”助推乡村振兴。

建强红色阵地,让党旗飘扬在红色村组织一线。今年以来,营坡社区充分发挥自身红色优势,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硬件上,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投入60万元,规划新建了社区办公用房,计划于8月初投入使用;投入15万元,在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场地突出红色标识和红色元素,着力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红色村”的特色地标,成为“党群+集群”“政务+服务”的阵地服务圈,切实提升村“两委”为民办实事的实力和为群众服务的能力。软件上,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将朱家璧、朱嘉祥等红色故事,纳入到党员学习教育内容,进一步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在红色基地朱家庄成立党支部,打造“全科网格”,推行“1+N”模式,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全民共建美丽乡村”的模式,采用“积分超市”的激励措施,以“共建+合作”的形式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目前,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在全村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轮庭院卫生评比,74户农户参与,共兑换商品约1500元。

嵌入红色元素,让党员奋斗在红色村建设一线。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头雁”作用,引领促进“红色村”建设全面推进。挖掘“红色”资源。对朱家璧将军精神来源、其对云南党组织的影响和贡献、其在滇军60军起义中发挥的作用、滇桂黔边纵对云南解放的贡献进行更深层次挖掘,让红色精神融入血脉、注入灵魂。嵌入“红色”元素。围绕朱家璧将军的生平事迹,通过打造红色文化长廊、“思源井”主题教育墙、薪火广场等,巧妙地把红色元素嵌入宜居宜业红色村建设中,进一步激活红色细胞,凝聚红色力量,让革命场景再现、乡村景观活现,成为党员群众追忆历史、领悟初心的“教科书”,让红色印记随处可见、红色历史家喻户晓,激发群众爱党爱国爱家意识,引导党员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养“红色”讲解员。以营坡社区党员为骨干,进行专业讲解培训,培养本土有深度、有活力的讲解员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同时,培养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革命后代等组成的社区“红色宣讲团”,通过身边人讲身边的红色故事,让故事更鲜活、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目前,已将镇级干部职工24人、驻村工作队员3人、村级干部3人纳入红色讲解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修改完善讲解词5篇次,开展讲解培训2次。

赓续红色血脉,让党群团结在红色村振兴一线。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红色故事,凝聚群众创建红色家园的强大合力。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为载体,引导、支持发展农旅结合的综合产业模式,让“红色引擎”释放强劲动力。将村前的水田全部流转过来,进行统一规划、种植、管理,打造靓丽风景。同时,探索发展休闲采摘、农家体验、户外拓展基地等复合型的乡村休闲旅游业,进而建成集学习、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同步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红色服务驿站,通过收取停车场管理费、商铺出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从而实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加,预计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至16万元以上;在红色村党群活动室、党建书吧等地,设置油纸伞、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售卖点,通过红色文创产品吸引外来游客,加大对象达本土文化产品的宣传推介,让油纸伞、泥塑等走出象达,从而实现群众稳步增收,让村民日子更有盼头、生活更有甜头。今年以来,流转房屋3间、土地3块,投入20万元,用于红色美丽村庄红色驿站、党建书吧等相关设施建设;流转农田35亩,投入5万元,用于水稻集中种植;拟投放6000斤鱼苗,打造观光与体验相结合的立体农业格局。
供稿/孙济泽 赵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