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陵县组织县民宗局、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和木城乡、边境村等组成考察学习组远赴临沧市沧源县、耿马县考察学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大家通过“看、听、问、比”的方式,实地考察学习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考察学习组先后前往沧源县糯良乡班考村班鸽自然村、班洪乡班坝自然村、班洪抗英纪念馆、勐董镇上龙乃自然村、勐董镇国门新村、永和新村和耿马县贺派乡落阳村泽安新村、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清水河口岸、孟定镇班幸社区大湾塘组、遮哈社区芒团组等地,围绕边境小康示范村、旅游特色村寨、美丽家园建设、社会治理、强边固防等方面内容进行考察学习。

每到一处,考察学习组成员都专心听、认真记、细心问、用心思考、深入反思。大家纷纷表示,沧源县、耿马县在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方面创造了好经验、好措施、好办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为全县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考察学习结束返回后,考察学习组在龙陵县木城乡召开了全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外出考察学习座谈交流暨工作推进会议。会上,考察组成员分别就本次考察学习交流了心得体会,以及对推进全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同时,对推进全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完成时限,细化了工作标准。

“参加此次考察学习,收获很大、感悟很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借鉴,争取把沧源、耿马的好经验、好做法学好用好,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好我们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通过推动乡村振兴,建好美丽家园,让群众安居乐业。”木城乡老满坡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郭玉琴交流说道。

“这次到沧源县、耿马县考察学习,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感触良多、收获颇丰,让我们乡村两级明确了追赶目标、凝聚了思想共识,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实现边境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当前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切实扛牢主体责任,广泛发动边境各族群众,通过‘112347’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争做幸福家园建设者、民族团结维护者和神圣国土守护者。”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党委书记陈德超说道。

“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我们学到了经验做法、看到了工作差距,也坚定了工作信心、明确了工作思路,结合龙陵实际,我们将按照‘实施一批补短板项目、实施一批产业发展基础项目、实施一批现代科技便民项目、实施一批现代化边境防控项目、建立一批边境社会治理管理制度、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村组、储备一批巩固提升项目’的‘七个一批’思路,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真抓快干、实干苦干,切实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成优质工程、民生工程、幸福工程,着力打造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龙陵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李建斌满怀信心地说道。

在下一步工作中,龙陵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重大意义。并以此次考察学习为契机,通过学习借鉴,找准工作差距,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结合工作实际,全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要打造好一批边境宜居美丽村寨。要以治理有效为目标,重点围绕宜居宜业,提升村容村貌,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道路干净的特色边疆美丽村寨。要强化群众感恩意识入心入行,积极发动群众主动投工投劳,打造“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微景观”等,共同绘制“出门看花、弯腰拔菜、伸手摘果、庭院创收”的美丽国门新农村画卷,开创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要抓实抓细“七个一批”项目实施,对标对表紧跟项目建设进度,抓好督查督办工作,持续高位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要打造好一批边境宜业幸福村寨。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三实”工作,继续压实主体责任,级级明责任、层层抓落实,持续巩固拓展好产业扶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要结合木城实际,依托本地资源和文化,重点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亮点项目建设,并紧紧围绕“一村一品”,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带,持续推动形成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要打造好一批边境红色旅游村寨。要深入践行“三个工作法”,找准自身优势和工作结合点,坚持以“点”抓“典”,深度挖掘等养民兵排边境保家卫国等红色故事,讲述传承好“一把锄头一杆枪、二十一年守边疆”的守边固边精神,着力夯实基层民族团结基础,筑牢民族团结思想防线,以民族团结促振兴,以乡村振兴强团结,真正把5个边境村建设成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供稿/禹 磊 徐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