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0日上午,龙陵县在象达镇举行朱家璧故居开馆仪式,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当天上午,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朱家璧将军女儿朱旦生,中共保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朱宏春,县委书记杨邵燕,象达镇党委书记李碧艳共同为朱家璧故居揭牌。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丰功伟绩万古长青!

朱家璧同志于1910年3月出生在龙陵县象达镇朱家庄,曾就读于象达小学、云南陆军讲武堂、南京文化学院、黄埔军校。1933年毕业后曾任滇军连长,教导团政训队长等职务。1938年奔赴延安“抗大”求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党训班组织干事,陕北公学教育干事,1940被周恩来派往滇军做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领导了路南圭山、弥勒西山起义,任云南人民讨蒋自救队第一纵队司令,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同年秋率领纵队西进部队解放滇西,1950年参加了滇南战役,解放全滇,之后任昆明警备司令部任副司令、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8年恢复工作之后,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为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后,曾担任云南省政协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主席和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1992年10月病逝于昆明,终年82岁,将军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党和人民。

朱家璧是从象达这片热土走出去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丰碑上留下了不朽英名,被誉为“边纵名将”。

提起父亲,朱家璧将军女儿朱旦生说道:“我的父亲就是我们人生的光辉榜样,就是我们在人生中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就是我们在取得各种成绩之后要谦虚谨慎的标兵。我觉得首先的话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管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你就要为国家的发展,为民族的兴盛,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朱家璧同志信仰坚定,历经磨炼和考验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用毕生的情感、智慧和忠诚,为大家竖起了一座高山仰止、魅力永存的精神丰碑。他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把一生献给了党的事业;以死而后已、功勋显赫、品德高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丰碑上留下了不朽的英名。他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为龙陵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观者刘雪表示:“通过参观朱家璧故居,让我感受到了朱家璧将军为了寻求真理不惜抛弃一切的决心,他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向老一辈的革命家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朱家璧故居原貌再现,爱国主义教育好去处

“象达”一词源于德昂族语,意味美丽、幽静、富饶的地方,是滇西知名侨乡、历史文化名乡。朱家璧故居位于象达镇营坡社区朱家庄自然村中心广场东边,故居占地382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建成时间在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

朱家璧故居的修缮历时4年,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貌,真实地再现了朱家璧同志青年时期的生活场景。朱家璧故居主要规划建设了朱家璧铜像、正房、厢房、大门、庭院及内部展示等内容,布展面积达200平方米,主要展示了朱家璧将军出生、入党、革命、统战四个阶段以及朱氏家族历史。此外内设电教室,可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用。布展内容主要通过主题大纲撰写、展室空间改造制作、专用文物展柜设计与制作、图文展板平面设计制作、专用灯具布置与灯光设计、艺术品油画设计制作、文物陈列,最大限度还原了朱家璧故居原貌。

【记者手记】当前,龙陵正处在“十四五”时期新的发展起点上,朱家璧故居作为龙陵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弘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龙陵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徐静、苏焕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