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促民增收
镇安镇邦迈村:枝头孕金蕊 石斛系乡情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10:31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暮色中的邦迈村笼罩在细雨里,李邦海踩着湿滑的山路走进石斛园。攀附在枯树上的紫皮石斛已抽出新芽,岩石缝隙中的铁皮石斛正凝结着夜露。当年的三十篓石斛苗,已在这片海拔1600米的阔叶林中织就立体化的产业网。如今在204亩山林间,通过五载耕耘,这片寄托着乡亲希望的“仙草森林”,年产鲜条15吨,以每公斤160元的均价叩开了省外市场的大门,产品广销浙江、上海等地。

石斛引入枯木逢春

2018年的夏末,李邦海带三十篓石斛苗回村,最初的大棚育苗架上,2000余株石斛苗在横放木头上模仿规模化种植,但李邦海却在第三个月叫停了这种种植模式。“市场上规模种植的石斛太常见了,卖不上价,没有特色。”他自己一人开展研究,观察野生石斛的生存智慧,最终开创出“大棚育苗+仿生绑苗”的过渡方案:先让幼苗在室内通过人工培育,完成60天新苗生长期,待茎秆纤维化后,用绳将其绑缚到高处的枯枝上,开始采用仿野生无人工干预的自然生长方式。这项技术创新让移栽存活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经历山风磨砺的石斛苗能自主调节水分吸收,形成更接近野生的致密茎节结构。他将首批石斛苗绑缚于锥栗树,当首批紫皮石斛茎条以每公斤180元售出时,乡亲们终于相信:这些看似脆弱的“草根”,真能在树上生金。

深谷中的物种密码

紫皮石斛与铁皮石斛这对“黄金搭档”,在邦迈村找到了理想栖所。前者茎粗肉厚,善攀附直径超30厘米的阔叶枯木,湿润的树皮褶皱能为其保留晨露;后者细韧如铁,根系可深入岩石风化层,昼夜温差的淬炼使其多糖含量提高。每年八月采收季,村民穿梭林间剪取三年生成熟茎秆,紫皮石斛鲜条胶质晶莹,经捆扎之后就随着快递奔赴各地。

朽木重生的经济账本

如今基地总面积拓展至204亩,其中紫皮石斛占201亩,铁皮石斛以3亩试验田验证着高端市场的潜力。林间每株6年以上的锥栗树,可负载50丛紫皮石斛,年产值超800元;铁皮石斛独居的麻栗树上,三亩试验田产出鲜条上百公斤,较传统玉米种植增收20倍。那些被视作无用之物的朽木,如今化作收益年年增长的绿色银行。

山乡的岁时馈赠

每年四月,当紫皮石斛垂下淡紫色花穗,铁皮石斛绽开米黄小花,就到了采花季,村内居民可以到林间采花,随着指尖轻捻饱满的花苞——这是邦迈人独享的春日福利。村内老阿婆总爱将采回的石斛花浸入山泉,与土鸡蛋同炖,瓷碗里浮动的琥珀色蛋花裹着草木清香。“这是咱祖辈传下来的家常味,吃着舒坦又养人。”她笑眼眯成缝,锅里腾起的热气模糊了窗外的锥栗树影。

待到秋阳染黄锥栗刺苞,林间响起簌簌落果声。又到了采锥栗的季节。这些与石斛共生的锥栗树,既是种植区的天然遮阳伞,秋季坠落的山货更成为额外馈赠。院内划定大部分地区为专属捡拾区,只要来的村民都可以捡拾锥栗,随着孩童们兜着揣着饱满的锥栗奔跑嬉闹,自然的馈赠与人的劳作,在此酿成甜蜜的循环。

斜阳穿透林间薄雾,石斛茎叶在朽木上泛着琥珀色柔光。村民们用五年光阴验证:当科技嫁接自然馈赠,枯木可成金山;以敬畏守护生态平衡,石斛自生银链。这片承载着生命轮回的山林,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邃内涵。